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中国的封建经济加快解体,“解体”指的是( )
A.封建经济停滞,半封建经济发展
B.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C.出现手工工场的行业增加,工场的规模扩大
D.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解析:选D。封建小农经济解体从本质上说就是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即纺和织分离。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②中国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④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可用图示法来分析解答,见下图:
由图示可知①②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④也是近代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符合题意。答案为A。
3.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使历史包含着越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越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促进了自然经济瓦解,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
解析:选A。题干的关键词是“越出旧轨”及“本质”,即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这种新经济因素的产生。
4.史书记载:1827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
A.属于近代的民族工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家在华创办的企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解析:选A。本题可用直选法作答。抓住“侨商”“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行销于欧美两洲”等信息即可。
5.(2012·无锡模拟)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经营后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设立振新纱厂,1915年创建申新纺织厂。1917年3月起荣氏兄弟又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创设申新二至九厂。从中可看出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有( )
①“一战”期间发展迅速 ②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 ③行业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领域 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中国的官僚资本出现于1927年以后,也就是说1927年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官僚资本,也就不存在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的问题,排除②即可。
6.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用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以满足民生为主要目的,应该以轻工业为主。
7.下面是民国初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导致表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外部条件是( )
年份
民国元年
民国二年
民国三年
民国四年
数量
17
37
37
50
A.奖励发展实业法令的颁布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掀起提倡国货运动
D.欧洲列强对华侵略暂时放松
解析:选D。解题时应先换算出表格中时间的公元纪年:民国元年是1912年,由此可以推出民国二年是1913年,民国三年是1914年,民国四年是1915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8.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 )
①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提倡国货”运动 ②国民政府实行的“币制改革” ③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④官僚资本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选B。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提倡国货”运动发生在1915年;④官僚资本的形成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可排除①④。
9.20世纪初,中国某商店贴出如右图所示的标语,此时( )
①掀起抵制日货,提倡使用国货运动 ②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③日本企图独霸中国 ④爱国精神是民族资本主义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C。注意题干中的“20世纪初”和图片中的标语“本店不进日货”,说明当时掀起了抵制日货、使用国货的浪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一战期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导致人民抵制日货的运动,反映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期间民族工业得到短暂的发展,但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只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不是迅速。
10.嘉兴民丰纸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民族企业,其发展过程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1948年,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达到480亿元,但其生产经营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出现这种奇怪的经营状况的最直接原因是( )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C.官僚资本经济控制 D.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两个信息,一是时间1948年,处于解放战争后期;二是480亿,巨额数字,公司却濒临破产,这表明通货膨胀相当严重。所以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解放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的。
11.某时期有位记者曾写道:“今天的上海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整个市场的每个角落……各大城市出现了‘无货不美,有美皆备’的局面。”“某个时期”是指(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选D。指解放战争时期,美国独霸中国国统区,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
12.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其原因包括( )
①列强的压制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 ③清政府的盘剥与勒索 ④自然经济的抵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选A。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导致先天不足,必然影响它的发展;中国的自然经济存在了两千多年,根深蒂固,必然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正确选项为A项。
二、非选择题
13.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
材料2: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收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
材料3: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到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
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1)依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近代工业的出现、农业生产与工业发展的关系、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地位等角度概括回答;第(2)问,可从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经济的影响力、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影响等角度说明变化的原因;第(3)问,要以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指导认识这一变化。
答案:(1)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被卷入世界市场;出现了近代工业;农业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2)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3)开埠通商带来了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了开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张謇是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材料2:荣毅仁的父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
材料3:1872年,盛宣怀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李鸿章采纳。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1875年,李鸿章又委任盛宣怀办理湖北煤铁矿务,从此盛宣怀又开始办理矿业。1882年为了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李鸿章委任盛宣怀建立上海至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1892年起,盛宣怀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1894年开办华盛纺织总厂。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在张之洞等保荐下,盛宣怀经办卢汉铁路……1897年创办中国通商银行。从此,盛宣怀将活动中心移到上海,几乎总揽了关系中国经济命脉的多家洋务企业,被喻为“一只手捞十六颗明珠”。
材料4:怎样才能统一政府的财政?财政部长宋子文已经召开过两个会议,一个讨论财政,一个讨论经济建设,他详细阐述了国家财政的混乱状况,并向全会呈上这些会议的详细建议。这些建议谈到如何划分全国和各省的收入来源,取消国内的过境税,恢复关税自主,清理国家债务,统一币制,促进商业,稳定货币市场,建立政府的中央银行,管理私营的银行体系,发行公债以提供遣散部队和建设的费用。宋博士坚持财政统一和国家预算的采用是必不可少的;除非实行这两件事,否则恢复财政将是空谈。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之第Ⅱ章
《国民革命:从广州到南京,1923~1928年》
(1)毛泽东曾说:“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据材料1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2,概括荣氏家族企业在此期间获得发展的最主要的条件。
(3)根据材料3,归纳盛宣怀经济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4)根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是如何实践宋子文统一政府财政主张的。这些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张謇的实业救国、荣氏家族企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材料来说明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2)问不难回答。第(3)问的前一问要注意从盛宣怀经济活动的领域与方式两方面回答;后一问实质上是要求回答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第(4)问要联系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政策来回答。
答案:(1)主要贡献:倡导“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
(2)最主要的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特点:涉及工业(军事、民用)、通讯、教育、金融等领域;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4)实践:国民政府实行了币制改革,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积极影响: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