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选择题
1.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工业化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选B项。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解析:选B。发生于1922年又让苏俄农民欢迎的政策最有可能的就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只有B项说法与之相符。
3.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解析:选B。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三者都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4.(2012·苏州模拟)苏联研究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联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退却时代是指( )
A.十月革命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D.卫国战争时期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从题干分期来看,这五个时期应该对应的是十月革命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斯大林模式时期、二战时期、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因为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经济,故被看作是退却时代。
5.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推行义务交售制
解析:选B。结合关键词“为了工业化”“三四年”可知是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6.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主要目的是( )
A.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B.克服粮食收购危机
C.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粮食需求量大增
D.粮食收购危机的出现
解析:选A。四个选项的表述极其接近,很显然A、B两项是从目的的角度作的阐述,C、D两项则是从原因的角度作的解析,而在A、B两项中B项是从属于A项的,因此A项是最准确的。
7.图片是历史的鲜活体现。下列两幅苏联宣传画可以反映(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解析:选B。两幅苏联宣传画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A、C、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8.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和“无情的国家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苏联能够利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集中人力来促进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
9.“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联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政治经济体制 B.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C.生产管理不善 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三个信息:一是借鉴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经验;二是在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三是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可以判断A、C、D三项是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表述有误。
10.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
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选C。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序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只是对这种模式的修补,没有根本性改革,这与材料的描述是一致的。
11.(2012·南京模拟)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就经济所有制形式而言,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B=F B.A=E
C.D=H D.B=H
解析:选D。题干已明确C=G两个阶段是相同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和G在经济所有制形式方面是一样的,即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所以题目要求是回答前苏联和新中国在经济所有制形式上还有哪两个阶段是相同的。根据所学知识及图示,可以推测出B和H两个阶段是一样的,B阶段是新经济政策,H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12.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应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解析:选C。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8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2: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3: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
材料4: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1中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什么问题而实行的?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这一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2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
(3)材料3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4)材料4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问较为简单,依据材料中“抛弃了……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等信息即可得出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2)问根据材料中农民对苏维埃的不满和余粮征集额的增加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问先明确后来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1年春天”即可作答;第(4)问需要高度概括材料,提炼出关键信息,注意语言的简练。
答案:(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
(3)新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4)剥夺农业,发展工业。斯大林。
14.十月革命后,苏联(俄)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系列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2: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3: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1中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后者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2)你同意材料2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3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解析: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规律,评价历史,要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出发。第(1)问先判断两种政策,再回答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第(2)问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回答,注意言之有据;第(3)问,注意阅读材料,从中总结出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和其失败的原因;第(4)问要紧扣调整经济政策这个主题,并结合上面三问来回答。
答案:(1)“用冲动的办法”是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意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示例一)“功大于过”说: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示例二)“过大于功”说: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伤害,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4)启示:实事求是;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