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选择题
1.
右图是1919年5月6日,天津《大公报》刊登的有关北京学运的报道,其大标题是《学界争青岛之昨闻》(见图),副标题是《各校一律罢课/要求释放被拘学生/各校长会议办法/政府方面之态度/林汪向总统陈情/章宗祥生死未明》。阅读该报道,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A.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青年学生成为了运动的先锋
C.政府已经答应了学生们的要求
D.五四运动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大公报》报道的是北京学生运动情况,并未涉及工人阶级,也体现不出政府答应学生要求和是否取得初步胜利。因此,只能选B项。
2.(2012·南京模拟)“试观此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这次“结合”是指( )
A.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
C.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相结合
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说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取得初步成果,所以选B。
3.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会场悬挂着横幅:“……团结动员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光荣传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里的“光荣传统”包括( )
①爱国主义 ②要求进步 ③追求真理、勇于解放 ④批判封建礼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批判封建礼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4.“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这种主张最可能出现在( )
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解析:选A。从材料内容看,主张劳动者(即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同资本家进行斗争,这与“一大”党的纲领(无产阶级以暴力推翻资本家的统治)内容相符,A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则是采取争取资本家支持的和平改造方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5.某报刊刊登的“七一”赞歌中写道:“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八十六年前,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开创历史新纪元。”这里的“新纪元”新在( )
A.革命任务 B.革命手段
C.革命性质 D.革命前途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民主主义的认识。从赞歌中“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可知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前途发生重大变化。而革命任务、革命手段、革命性质的变化并不是以共产党成立为标志的。
6.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无产阶级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应该联络民主党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以达到军阀覆灭,建设民主政治的目标。”能说明这则材料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一大 B.国民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解析:选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联络民主党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和所学史实可知,该文件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各革命阶级应联合起来,符合要求的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国共两党为了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亲密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7.“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20世纪20年代以消灭上述反动势力为目标的革命运动是( )
A.改订新约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解析:选C。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卖国军阀”,以打倒军阀为目的的是北伐战争。
8.(2012·苏州模拟)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为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创造性探索是( )
A.参加中共一大
B.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领导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确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先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关键词是“创造性探索”。毛泽东依据中国国情客观分析,做出到农村去,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设想,故选B项。
9.
坐落在甘肃会宁县城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基地。馆中有一幅《会宁会师》油画,李宁同学对这幅油画有如下认识,你认为其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片描绘的事件发生于1935年10月 ②标志着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 ③它反映了中国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情景
④它是中国革命旧局面结束和新局面开始的重要表现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D。会宁会师是1936年10月,故①错误。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故②③④正确。
10.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
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并分析关键信息的能力。1947年底,解放军战略反攻已经展开,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所以蒋介石“本月忧患最深”。
11.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革命任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所反映的历史时代有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经分析符合条件的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应该选择B。
12.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
A.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一届人大
B.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
D.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直接采用排除法。由题干中“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可知,依据的史实应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A项中的一届人大(过渡时期)、B项中的武昌起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D项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革”结束后)都不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范畴,故A、B、D三项均错误。南昌起义开始创建党领导的军队,遵义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体现了党的自我批评,三大战役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支援密不可分,体现了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传统作风。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2)简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属于探究型试题,很有借鉴意义。第(1)问“论”指五四精神,“史”要围绕“论”,为“论”服务;第(2)问注意总结概括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第(3)问注意与第(2)问的联系;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回答时注意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答案:(1)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只要史实正确即可)
(2)历程:从维新思想到民主革命思想到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态度:全盘否定(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道德)。
(3)俄国式革命道路。理由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践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4)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学习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2: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
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3: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1和材料2,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3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的诞生及国民革命。第(1)问,前一问结合材料1中的“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材料2中的“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回答。后一问要抓住材料2中的中共对国民党和无产阶级的认识及共产国际的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2)问,实际上考查国共合作及国民革命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2)成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3)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