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
1.(2012·常州模拟)提起常熟土布,那兰布、青布、兰白花布……曾经是风靡城乡的时尚服装流行色。1953年常熟各乡镇的土布庄先后关闭,苏州城里的常熟土布庄仅剩三户,后又于1956年归于苏州花纱布公司。这是由于实行( )
A.公私合营 B.土地改革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一五”计划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53~1956年,因此与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故答案为A。
2.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
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
解析:选A。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高级形式,经过这种形式的改造,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给自己干活儿”表明工人成为国家的主人,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公私合营后资本家转变成为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被排斥;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结果,不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原因;公私合营后的企业是集体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不是仅仅归企业工人所有。
3.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的建成投产,表明(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
解析:选A。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等建成投产,是一五计划的成果,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故选A项。B、D两项与此无关,排除。C项中还包括三大改造,但材料中未涉及。
4.下图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农村发生的重大事件,图中横幅上的文字为“入社报名大会”。这里的“社”是指( )
A.集体农庄 B.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信用社
解析:选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是指1953~1956年,其内容之一就是号召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故本题选B。
5.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选A。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三大改造任务即将完成,故②错误;“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故④错误。
6.右图为新中国建国后某一时期的漫画,名为《刻舟称瓜》。这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运动
D.三大改造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能力。图片比较形象地反映了“大跃进”时代的浮夸风,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建设领域内的反映,它从根本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7.某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国庆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超英赶美”“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C.“左”倾错误影响 D.三大改造完成
解析:选C。材料中的“炼钢高炉模型、超英赶美”应指“大跃进”运动,“公共食堂、人民公社万岁”应指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这些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影响。
8.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一首民谣:“队里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猪背能够降飞机,猪耳能当足球场。”这首民谣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以下内容与其类似的是( )
A.“一个南瓜像地球,棚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进太平洋,世界又多一大洲”
B.“列宁故国恨蜕色,帝修魑魅狂反华。七亿神州又奋战,垃圾堆里葬群蛙”
C.“大包干,最简单,干部群众都喜欢,只要能干三五年,收的粮食堆成山”
D.“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解析:选A。从题干“肥猪大又长”等夸张的描述中判断,这首民谣属于“大跃进”时期的产物。A项中“南瓜像地球”也夸张,创作于“大跃进”时期。B项从“列宁故国恨蜕色,帝修魑魅狂反华”判断,描述的是中苏关系恶化。C项“大包干”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D项是刘少奇同志1947年在东北解放区一次干部会议上讲的。
9.“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应是( )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土地改革
解析:选C。题目中所给的民谣很明显地夸大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发展规律。符合题意的是C项,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犯了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
10.(2012·南京模拟)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了“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指的是( )
A.长期战争的破坏
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
C.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D.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从1958年开始,我党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上犯了“左”倾错误,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根本原因。
11.“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解析:选D。1973、1975年正处于“文革”期,经济上升主要归功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时的整顿活动,故选D。
12.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运动和20世纪6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 )
A.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B.都背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
C.都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D.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都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故A、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故C项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本质上都是“左”倾错误,都背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故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刘少奇的政治报告,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中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且进一步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战略问题。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2: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材料3: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认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2)指出材料2、3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以这两个事件为代表的经济建设失误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间内,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对于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失误背后隐藏的规律,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
答案:(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法:发展生产力。
(2)事件:“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1959~1961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3)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认清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清国情,实事求是等。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长5.6%
国民收入
2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3%
材料2: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4504亿元
3219亿元
1285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9%
15.1%
4.6%
材料3:“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 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请回答:
(1)材料1、2中各项数据上升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结合材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怎样的关系?
解析:本题以“文革”中的国民经济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联系中共中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来分析。第(2)问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方面来理解分析。
答案:(1)材料1: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整顿企业的措施,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材料2: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
(2)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要靠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持久保持。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