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婚礼上新娘子身穿新式旗袍,头遮喜庆红盖头,新郎一身长袍马褂的装扮。关于这种场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西文明交融的产物
B.体现了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C.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
D.这种婚礼在20世纪初的城乡普及
解析:选D。学生易区分不清C、D项,新式旗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但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故答案为D。
2.《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
①西方文化的传入 ②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③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④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在1900~1919年还没有成为国家的主人,同时材料也没有反映。
3.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解析:选C。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地点及反映的内容——西餐,经分析可以判断正确选项为C。
4.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解析:选C。材料中反映的是自由民主的思想观念,辛亥革命后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5.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下列四幅图片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A。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旗袍就是中国传统服装与近代西方新服饰的中西结合;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物的欢迎;京剧属于国粹,不是中西交融的产物,排除③;在近代通商口岸上海出现了西式小洋楼,古代中国农村以村庄和庄园为主,受西方影响才出现里弄住宅。故选A项。
6.(2012·南京模拟)20世纪初,江苏省历史上第一份报纸《江苏时事报》出版,随着报纸发行的增多,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有(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采用错误项代入排除法,文盲无法阅读报纸,③错误,①②④都正确。
7.(2012·南京模拟)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
①商品价格日渐下降 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新的近代交通工具——铁路,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文明进步,由改穿洋布、思想划时代变化等可判断②③④正确,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李鸿章曾赞叹西方的一种发明说:“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A.火车 B.电话
C.电报 D.电影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电话是一种能远距离传输语音的便捷的通讯工具,依材料中的描述可判断是电话。
9.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是( )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④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④中的“引起根本性变革”不准确。
10.(2012·苏州模拟)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 D.②③④
解析:选C。①是中国传统的服装;③④是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②所示的中山装是中西服饰特点相结合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之一。
11.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解析:选B。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12.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依据这一媒体特性与影响,你认为( )
A.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无限拓展青少年知识
B.使人们了解无限宽阔的世界发展和未来变化
C.给青少年学生精神健康带来危害,弊大于利
D.可以上网获取知识,但要警惕网上的不良信息
解析:选D。对于互联网的态度,要注意辩证看待,防止以偏概全,更要防止走向极端。解答此题还要注意抓住表述中的程度关键词来排除,如A“无限拓展”,排除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交往中的合影
材料2:
(1)阅读材料1,从照片中人物的服饰上,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1中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3)结合两组材料,说说对近代中国出现这些变化的认识。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四幅图片着手,图一、图二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初,旗袍和西装开始盛行;材料2中两幅图片反映了住宅建筑和饮食的变化,再分析这些变化都与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有密切关系。
答案:(1)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褂子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人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中装。
(2)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共存和相互交融的过程。
(3)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逐渐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并反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住宅建筑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 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
材料2: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762
2332164
2931682
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056
91572
383513
526483
585007
互联网用户(户)
—
—
7213
3014518
9021717
(1)根据材料1中的图片,请按其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它们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2)根据材料2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根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传媒的地位?
(3)为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解析:本题以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展开命题。第(1)问依据图片考查基本的传媒形式并拟定标题,属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问主要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注意数字的对比分析;第(3)问是对史料研究方法的考查。
答案:(1)图一报刊、图二电影、图三电视、图四互联网。
标题: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精神的来源——大众传媒的变迁)等。
(2)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且同时出现了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
(3)到图书馆查询、互联网查询、书面问卷调查、民间访谈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