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1.(2012·南京模拟)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刊文体现了教育公平问题。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两者思想是相通的,故选A。
2.《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禀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孔子思想主张的理解。材料反映了孔子对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持赞同的态度,只是认为由谁来救助值得商榷,所以①不符合题意;孔子将救助饥民与君主德政联系起来,显然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②正确;救助饥民本来是谁都应该去做的,但孔子却认为不同的人的救助体现出的意义是不同的,显然认为谁去救助也是有等级之分的,这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③正确;救助饥民能体现孔子“仁”的思想,但夹杂了等级观念和政治因素,所以用“充分”两个字不恰当,故排除④。答案为C。
3.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人物思想特点的能力,④明显不符合儒家思想特点。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A项。
4.表现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的战争巨片《墨攻》在全国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今天,墨子的思想又重新引起世人关注。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 )
①墨子反对一切战争 ②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战争的正义性 ③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 ④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结合墨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加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墨家不可能反对一切战争,故①错;从墨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看,④是不正确的。
5.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
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比较能力。“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 )
A.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B.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C.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D.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题干限制“材料表明”。抓住材料信息“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据此判断老子主张“无为”,故选C项。
7.韩非曾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以看出,他主张( )
A.推行分封制巩固国家
B.由圣贤管理国家事务
C.建立平衡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联邦制
D.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抓住题干中“要在中央”“四方来效”这一信息判断,韩非主张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圣人”指君主,“圣人执要”是指君主专制统治。
8.“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选A。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等主张,在四个选项中只有法家主张君主专制。
9.(2012·苏州模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汉武帝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而儒家学说倡导道德教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升人格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旋律,A说法过于绝对,C、D不符合史实。
10.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天地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右图是明清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这种现象与我国古代儒家( )
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
B.荀子的人道有为思想有关
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
解析:选D。董仲舒认为皇帝承天命而治天下,以此来神化皇权,祭祀天地是皇帝宣扬自己统治正当性的重要活动。
11.仔细观察古人绘制的《科举考试图》(右图),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B.能促成广泛而持久的读书风尚
C.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D.有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析:选D。科举只考《四书》、《五经》,文人学士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不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12.经历战国、秦、汉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
B.它与其他学说糅合在一起
C.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D.它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解析:选C。从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政治局势的变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秦汉时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适应了这一时代需要,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2: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3:2011年7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温州察看“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现场,悼念遇难者,看望受伤人员,对伤亡人员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请回答:
(1)由材料1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3)材料3体现了什么执政思想?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材料,归纳出三则材料都贯穿着仁政思想。
答案: (1)“仁”的学说。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是进步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他的“仁”的学说也含有维护传统制度的旧思想。
(2)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孟子的政治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因此有“亚圣”之称。
(3)执政为民。
(4)认识:孔子为总结中国古典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思想有保守的倾向,主张回复周礼。孟子提升了儒学的理想,主张爱惜民力。温家宝总理关乎国计民生,进一步诠释儒家思想的优良内涵,“仁政”凝聚了民族力量,给中国人民以极大鼓舞,同时在世界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儒家思想博大精深。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4: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1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2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3说明其“新”在何处?
(4)根据材料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观点,并说明产生这种观点的根源。
解析: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程。第(1)至(4)问题目本身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但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正确理解。
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