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
D.铁犁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2·南京模拟)《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稍,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材料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曲辕犁,该农业生产工具出现于隋唐时期,故选D项。
3.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
①农事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 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图片可以看出农民正在进行精耕细作,说明当时农业技术已经比较先进,但是看不出农民辛勤劳作,也看不出水利设施的完善。
4.(2012·南京实验国际学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
A.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
C.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解析:选A。马克思的话体现了小农经济在维护封建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作用,指出中央集权制度离不开小农经济的存在。
5.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选C。“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在汉代随着土地高度集中而出现。唐代均田制实行以后,“庄园”一词仍普遍使用说明地主依旧大量兼并土地,故C项正确。
6.据图回答图一的水利工程修建时所属诸侯国,并在图二中选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应地理位置的代号( )
A.秦国;A B.秦国;B
C.楚国;B D.秦国;C
解析:选B。都江堰是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岷江,根据所学可判断B项正确。
7.(2012·南京模拟)右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解析:选D。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技艺先进,却没有向现代机器生产转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政府政策的影响等,但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是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8.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生产不计成本
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国家权力的支持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官营手工业能够利用中央集权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产,其产品肯定“精美,质量上乘”,所以主要原因是国家权力的支持。A项与史实不符,匠户因为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创造性实际上受到了严重束缚。B项从属于D项。C项与史实不符,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并不上市,主要服务于官府和皇帝私用。
9.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灌钢法,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10.(2012·盐城模拟)2010年6月19日瑞典公主大婚,皇室送给各国要人的尊贵国礼是来自中国唐山的陶瓷制品。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向瓷的过渡阶段
B.宋代民窑超过官窑,处于瓷器生产的主导地位
C.宋元以后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D.清朝前期瓷器只能通过广州销往国外
解析:选B。商朝时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时烧制出成熟的青瓷,A正确。民窑超过官窑在明中叶以后,B不正确,符合题意要求。景德镇在明朝已发展为著名瓷都,C正确。清朝前期闭关锁国,只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D正确。
11.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他的田庄( )
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解析:选C。衣、饭、菜,甚至连药都自给自足,显然属于自然经济。
12.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解析:选C。本题考查我国瓷器的发展历程。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而秘色瓷是青瓷的一种,故A项错误。宋朝时五大著名瓷窑之一的哥窑在浙江龙泉,故B项错误。中国的瓷器在唐朝时开始大量出口,但是欧洲人直到18世纪才掌握制瓷技术,故D项错误。清朝时出现的珐琅彩主要是吸收了欧洲的珐琅器和珐琅画技艺而创制的新品种。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请回答:
(1)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2)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吉祥”内容的词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两例。(比如瑞雪兆丰年)
(3)简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4)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
解析:本题选取材料新颖,贴近人们生活。回答时应紧扣“吉祥”这一主题,说明人们的美好愿望,这种美好愿望在古代中国又与小农经济紧密相连。
答案:(1)图一: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图二:喜上眉梢或双喜临门;图三:四季平安或月月平安;图四:吉祥如意或如意吉祥。
(2)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人勤春来早,家和喜事多等。
(3)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4)反映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精神寄托。
14.中国古代手工业素来发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是中华文明著称于世的重要标志,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也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请回答:
(1)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状态主要有哪几种?各自分别承担怎样的社会功能?
(2)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哪些?
(3)试从部门的分工、技术、规模、经营形态、分布等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征。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目,立足于基础知识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第(1)、(2)两问属基础知识考查,只要教材熟悉不难回答。而第(3)问则需要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基础上深入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知识,然后加以归纳、概括。
答案:(1)官营、民营和家庭经营。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会拿到市场上出售。
(2)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
(3)部门不断增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高且不断进步;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并在封建社会晚期出现手工工场;官营、私营、家庭经营三种经营形态并存;长期领先世界。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