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2012·南通模拟)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哪个时代(  ) 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洛阳城中出现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而且是为潞州商人提供商务、汇兑、装卸货物的场所,这说明潞州商人已形成经商群体,称为“商帮”,这种现象出现在明清时期,故D正确。 2.《走西口》是继《乔家大院》后又一部登陆央视的晋商题材的作品,使晋商再次成为热点。下列对晋商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以白银广泛流通为条件 B.具有地域性 C.以长途贩运活动为主 D.政府大力支持 解析:选D。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商帮”即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主要从事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但是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因此D错误。 3.聊城市的山陕会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西岸,于1743年由旅居山东的山西、陕西客商集资创建。此会馆有利于研究(  ) ①瓦舍发展史 ②清代外贸史 ③运河文化史 ④清代商帮发展史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①瓦舍是宋朝时期固定的娱乐场所。②山陕会馆是中国古代商帮集资兴建的,侧重于国内贸易。排除①②。 4.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是(  ) A.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 B.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解析:选C。草市印证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B。本题考查明朝福建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当时福建地区商品种类、数量众多,并销往国内外,B说法正确。海陆交通的发达只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条件,从材料中无法看出福建成为全国经贸中心,材料中也并未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A、C、D均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 6.(2012·苏州模拟)(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毕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 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解析:选D。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由“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可知A、C正确;由“四方村民毕集”可知B正确。 7.(2012·东北三校模拟)中国古代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最有可能不是宋朝的是(  ) A.“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 B.“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C.“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市坊整齐” D.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 解析:选C。“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是南宋陆游所描述的小文化夜市;“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是对马行街夜市的深深怀念;“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出自东汉张衡《西京赋》,“市坊整齐”说明坊市制未被打破;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说明坊市制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了。由此排除A、B、D,答案为C。 8.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解析:选C。古代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差异,春秋时期将社会各阶层士、农、工、商进行严格的区分,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为低下,受到歧视。从材料中了解到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许多官僚、贵族从事商业活动,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等级观念的淡化。 9.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如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这说明(  )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 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明代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受到专制统治的压制,商人在社会上遭受歧视。 10.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当时已经形成地区性的商帮 C.经商可以迅速致富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选C。抓住关键信息“强如坐知县”、“不羡七品空堂皇”,可判断经商可以致富,没必要羡慕做官,故C项为正确答案。A、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11.(2012·南京模拟)《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解析:选A。本题考查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可知A正确;B、C显然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理解,可以排除;由“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可知D错误。 12.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解析:选D。材料所示清朝限制“机户”拥有织机不得超过百张,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僇力(努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者,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3:有人说,山西人天生有经商才能,以“诚信”著称天下,崇信“管鲍遗风”。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好好写字打算盘,将来住个茶票庄”的民谚。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连续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乔家荣辱兴衰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2回答,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3)结合材料3,试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简要分析乔家大院当今闻名全国的原因。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分析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问由材料1信息可判断出是重农抑商政策;第(2)问要注意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性,回答要全面;第(3)问要结合材料和现实的知识多角度回答。 答案:(1)重农抑商。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3)历史:乔家经济实力强,在清代就影响全国;乔家大院的建筑成就;乔氏“诚信”的商业道德。 现实:市场经济发展热;文化旅游热;电视等媒体宣传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据《天工开物》的记载……14、15世纪前后的湖广地区已成为天下的谷仓,故有“湖广熟,天下足”这一谚语的出现。……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芋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的生产原料。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材料2: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3: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1)从材料1看,明清时期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发展直接引发了哪些变化。 (2)材料2中“暑袜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是什么关系?表明该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3)材料3表明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综合材料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及政策。第(1)问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抓住材料中的“湖广熟、天下足”“生产原料”来组织答案;第(2)问从“从店中给筹取值”即可解答;第(3)问抓住“竭力耕耘”“海禁”“限制商业活动”及“连船拆毁”可知是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影响则需从积极和消极方面来组织答案。 答案:(1)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剩余劳动力增多;产业结构变化;手工业原料富足,工场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新现象:资本主义萌芽。 (3)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