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练习 一、基础训练 1.周初将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其根本目的是( ) A.保护贵族的世袭地位 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扩大西周的统治基础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2.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和创设行省制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朝和唐朝 B.秦朝和隋朝 C.秦朝和元朝 D.唐朝和元朝 3.《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4.汉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三哥(20岁)、四哥(17岁)  妾一(侧室) 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二哥(22岁)   A.三哥    B.四哥     C.大哥      D.二哥 5.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民主选举首领   C.世袭制   D.分封制 6.西周分封制主要是针对( )进行分封的 A.先代帝王后代    B.异姓功臣贵族 C.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D.同姓王室贵族 7.唐朝诗人李白在 《古风》一诗中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王”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 A.公元221年 B.公元220年 C.公元前220年 D.公元前221年 8.郡县制与分封制主要不同在于:( ) A.郡县分两级,分封分四级 B.分封制主要在周朝实行,而郡县制开始于秦朝 C.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D.郡县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分封制不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 9.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0.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称:……接折(阅读奏折)——减免(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11.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设置南书房 B.出现议政王大臣会议 C.军机处的设置 D.废除丞相和六部制度 12.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它( ) A.皇权专制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决策失误 B.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C.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3.下列各项中,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和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丞相 14.在秦朝设置的“九卿”中,主管国家财政的是( ) A.宗正 B.少府 C.治粟内史 D.典客 15.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 ) A.德治思想 B.虚心纳谏 C.科举取士 D.勤政爱民 16.“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7.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18.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丞相。下列对这种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D.都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19.“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上利归公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 ) A.防止“陈桥兵变”的再现 B.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C.防止分裂割据 D.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 20.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活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二、非选择题 21.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    图四 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其职责是什么?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结合有关史实,请回答: 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②古代君主一直注意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结合所知识,填写下表 时期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  汉武帝   唐朝   宋朝   明朝   ③从秦朝至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时期 地方管辖行政制度  秦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专题练习 一、基础训练 1.D 2.C 3.C 4.A 5.A 6.D 7.D 8.C 9.B 10.A 11.C 12.D 13.D 14.C 15.C 16.B 17.B 18.A 19.C 20.B 二、能力提升 21. (1)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特征是皇权的高度集中。(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措施: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 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清朝。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作用是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22. ①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基本矛盾是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② 时期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  汉武帝 频繁换相;选拔出身低微的士人,形成内朝与外朝相对应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相  宋朝 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③ 时期 地方管辖行政制度  秦朝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或者写:地方分为郡、县两级)  唐朝 地方分道、州、县三级  宋朝 地方分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接管理“腹里”;宣政院管辖西藏、四川、青海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