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2012·南京模拟)希腊人认为神是和自己很相似的,区别仅仅是神更有力量、更长寿、更美丽。这一看法直接体现了古希腊( )
A.发达的海外贸易 B.繁荣的商品经济
C.丰富的人文精神 D.成熟的民主制度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希腊人这种看法其实是对人本身价值的肯定,这其实是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一种诠释。其他几项是这种精神产生的客观因素。
2.苏格拉底开创了古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新”的含义是( )
A.开始实事求是地说明事物的内在原因和本质
B.把哲学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上
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创立了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新”的含义是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古希腊一位哲人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这位哲人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普罗塔戈拉
解析:选C。“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其含义与“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相似,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只有左右自己,才能左右世界,故选C项。
4.下图两人分别是同一时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都重视道德的作用
C.都反对过激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具有人文主义的精神,都关注人类社会、重视道德的作用。主张“劳心者治人”是孟子的思想,故C符合题意。
5.“古代哲学的各种流派,可以看做是一种宗教,其中没有一个流派的道义比斯多亚学派的道义更有益于人类,更适宜于培养善人。”(《论法的精神》)斯多亚学派的哪些思想可以证明上述观点( )
①所有的人都同样具有理性 ②“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③“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④人生而平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③是苏格拉底的主张。①②④是斯多亚学派的主张。
6.右图是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
A.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解析:选D。《哀悼基督》中圣母流露出自然的母性,体现出人的最基本的感情,歌颂了人性。
7.下列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这四件作品都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作,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8.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曾这样描述道:“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薄伽丘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
B.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
C.体现了人类的理性是自然赋予的
D.品德是判定人类贵贱的标准
解析:选C。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是核心思想,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在《十日谈》中讽刺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本题中C项“人类的理性是自然赋予的”是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与本题不符。
9.16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精彩的概括。其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是( )
A.霍布斯的《利维坦》 B.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C.薄伽丘的《十日谈》 D.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解析:选B。关键信息“16世纪后期”,人文主义从意大利拓展到西欧,其代表人物是莎士比亚。
10.宗教改革前,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天主教会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反而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德意志进行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免除封建地租
B.反对出售赎罪券
C.建立适合本阶级需要的教会
D.取消什一税
解析:选C。中世纪的德国是一个政治分裂的国家,没有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这就便利了天主教会在德国进行剥削,从而引发了德国各阶层的不满,激化了德国的阶级矛盾,最终爆发了宗教改革,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压迫,建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宗教。
11.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信仰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解析:选B。路德这一主张强调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从神学角度提出了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中介,从而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统治,但并不否定上帝和宗教,因此A、C两项的说法错误;宗教改革也没有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权力上的平等,D项的说法也错误。
12.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
A.教皇拥有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持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互相依存、互相利用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的政教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片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上教皇和君主携手共同坐在宝座上可以判断,D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普罗塔戈拉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2: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
材料3: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
材料4:角色——教师,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5: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美德即知识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
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至材料4分别概括归纳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
(2)概括指出材料5中体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观点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的起源。第(1)问需扣住各则材料中的关键词: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与社会、平等、教师等。第(2)问从材料中可直接得出。第(3)问需联系时代背景。第(4)问可从人文精神的内容、作用等角度回答。
答案:(1)人的价值、作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平等;对人的教育。
(2)美德即知识。
(3)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需求。
(4)人文精神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心人,强调人的价值、作用,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获得,主要靠学习知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的命运就是生活在变动的乱世风暴之中,而你(指他的诗)也许会如同我们希望的那样,在我身后活得长久,将会遇上一个更美好的时代。遗忘的沉睡不会永远延续,当黑暗被驱散时,我们的后人会再次在先世纯粹的光芒照引下向前迈进。
——彼特拉克《阿非利加》
材料2:
材料3:中国近代军事学家、政论家蒋百里著《欧洲文艺复兴史》后,梁启超评价说:“然则此书者,吾不敢径指为百里所得之曙光,然吾有以窥其求曙光所由之路也……吾证其为极有价值之作,盖述而有创作之精神者也。”金宝山也评论道:“蒋百里撰写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是我国人士所撰有关文艺复兴的第一本著作……蒋百里在文中提出的‘人之发见,世界之发见’两点,正是‘民主、科学’的生动注脚,符合时代精神”。
(1)材料1中作者认为的黑暗是指什么?指出“先世纯粹的光芒”的含义。
(2)从历史角度鉴赏材料2中的美术作品,这一作品反映了什么时代信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简要加以说明。
(3)材料3中的评论者认为文艺复兴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他们又是怎样认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的?
解析:第(1)问,解答时要注意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由此分析作答即可;第(2)问,可以从材料给出的信息入手,从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决定这一时期文化的角度进行理解;第(3)问,可结合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分析说明,其实质可以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民主、科学。
答案:(1)黑暗是指封建教会的腐败、专制和中世纪神学观念。含义:古希腊、罗马精神的重生。
(2)在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希望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草地上的圣母》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了人性的美,反映了人间圣母的亲情。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体现。
(3)作用: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解放思想、寻求救国道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认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民主、科学。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