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是( )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的发展 ③儒学自身的缺陷 ④统治者对儒学的摧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得到发展,主要是战乱环境下人们向佛教、道教寻找精神寄托,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④与史实不符。
2.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的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解析:选A。《三教图》是清朝丁云鹏的作品,反映了自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的潮流。
3.(2012·镇江模拟)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
A.否定佛教、道教教义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两人都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从这一高度出发,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解释,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选C。
4.“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但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这句话应出自(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解析:选D。明确提出以“致良知”的方式探寻理的存在的理学家是明朝的王守仁。
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选C。该题以诗入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此类题目材料新颖、角度独特,在近年来的考题中时有出现。解题的关键是对诗词的理解,特别是对能体现出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词句的理解。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功底。
6.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
A.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B.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C.不同阶段学术思想的交锋
D.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解析:选A。王阳明的说法体现的是唯心主义的思想观念,王夫之的观点体现的是唯物主义思想,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世界观的不同。
7.(2012·南京模拟)2010年10月22日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诞生880周年纪念日。现代人纪念朱熹的主要原因是他( )
A.提出“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B.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影响深远
C.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解析:选D。现代人纪念朱熹的主要原因要从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这一角度来考虑。从本质上看,朱熹提出的理学思想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从客观上讲,他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选D。
8.《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解析:选B。将“己”解释为“私欲”,将“礼”解释为“天理”,“克己复礼”便可解释为“存天理,灭人欲”,这应该是朱熹对“克己复礼”的解释,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C、D两项与材料无关。
9.(2012·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李贽在其《石潭即事》其四中写道:“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年来寂寞从人谩,只有疏狂一老身。”以下对此诗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表达了诗人蔑俗的“异端”思想
B.李贽的观点在当时不为世俗所容
C.李贽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D.李贽的主张遭到道学家们的攻击
解析:选C。本诗主要体现了李贽的思想遭到道学家们的反对和攻击,并没有涉及是否发展工商业。
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解析:选D。从题干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可以判定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所抨击的是宋明理学。
11.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解析:选C。由材料中“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可见黄宗羲认为秦、汉、宋采取的措施均为一家之法,应该反对,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12.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解析:选C。甲体现了理学的注重品德,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乙体现了黄宗羲工商皆本、“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丙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丁体现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
(2)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1、2和材料3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解析:韩非、董仲舒、黄宗羲的思想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分析材料时,注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
答案:(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时期;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
(2)韩非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3)韩非、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3: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1中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2)材料2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1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1、2,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3)材料3中的“理性”与材料1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2相比,材料3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近代思想。第(1)问,前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出宋明理学糅合了佛、道两家思想;后一问概括材料1的观点,从世界的本原与认识论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前一问由材料2中的“末流”“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等信息回答;后一问从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与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回答。第(3)问,前一问由材料3不难看出是资产阶级倡导的理性主义思想,而材料1中的“天理”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伦理纲常;后一问注意“反封建”这一角度;最后一问注意“根源”,应从经济上分析。
答案:(1)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外求,王阳明强调内省。
(2)反对理学空谈义理,强调经世致用。理学逐渐走向极端,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材料1中“天理”的实质是封建等级秩序,材料3中的“理性”指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发展之处: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