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8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 1.“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唤沉沦。剪刀除辫人称快,铁槛捐躯世不平。”该诗中提到的“胡尘”是指 (  ) A.满清政府 B.封建制度 C.西方列强 D.北洋政府 2.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和日本》一章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9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  ) A.满清政府垮台 B.皇帝制度结束 C.中华民国成立 D.中国实现了近代化 3.右图是在重庆市云阳县发现的一张孙中山先生亲笔签署的委任状,云阳籍历史名人程德全投机革命,被孙中山任命为内务总长,而程德全原本是清政府的江 苏巡抚。孙中山此举反映出 (  ) A.清朝已覆灭 B.封建势力已被彻底打倒 C.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 D.辛亥革命有明显的局限性 4.一部历史作品中写道:“1912年元旦,下午6时15分,孙文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各省代表迎入内府。当晚11时,举行受任典礼。”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孙中山就任同盟会总理 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 D.孙中山就任中国国民党总理 5.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  )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6.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  ) 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7.“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8.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二、非选择题 9.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式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依据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案 1.A 2.D 3.D 4.B 5.D 6.B 7.C 8.A  9.(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等。 (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的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等。 (3)从横向看,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从纵向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 (4)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第(1)、(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观点的能力,第(3)问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4)问考查学生对史料运用的把握。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