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
1.全国各大城市解放以后,中央明确指示:对各国大使馆、公使馆,不要和他们发生任何正式的外交往来。表明新中国外交方针是 (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明确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可以体现此理念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是 ( )
A.不结盟 B.“一边倒”
C.开展多边外交 D.改善中美关系
3.观察下列《新中国成立初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 )
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D.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完全反映
4.“和谐世界”新理念是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这一传统应该是 (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另起炉灶”
5.某次国际会议通过协定:“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结束在三国的敌对行动。”该会议 ( )
A.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该会议圆满成功
D.宣布结束越南战争,美国必须从越南撤军
6.“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7.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北约集团的成立
8.下图是某位作者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40周年设计的邮票图案。如果你为该图案所纪念事件有关背景作说明,符合史实的是 ( )
A.当时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B.中美关系的缓和和正常化
C.第三世界的崛起,对中国的支持
D.中苏关系的和好和苏联的强力支持
9.“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他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 ( )
A.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B.新中国挫败了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阴谋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国际事务的局面已经实现
D.一个以互信、互利为宗旨的新型区域组织建立
10.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之为“破冰之旅”。对“破冰”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
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
D.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阳奉阴违”
11.2012年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40周年。从右图漫画中,我们可以得出最主要的信息是 ( )
A.中美关系日益走向紧张
B.美国公开违背三个联合公报
C.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
D.美国政府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12.这是拍摄于1972年的两张历史照片。下述历史情形共同表明 ( )
周恩来总理与到访的 毛泽东主席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A.中美、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B.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C.中美、中日国家利益趋同
D.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1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在这份声明中,中国宣布“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这样做 ( )
A.符合“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是为了两国人民世代的友好
C.表明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打破了我国外交孤立的局面
14.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离不开正确的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列外交活动与外交方针政策不成对应关系的是 (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边倒”方针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的政策
C.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结盟”政策
D.参加万隆会议取得重大成果——“求同存异”方针
15.下列外交行动属于新时期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创造和谐世界的有 ( )
①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参加中东地区、海地等地的维和行动 ④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第16、17题各20分,共计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
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
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
的权力,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我们应该以我们共
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于图中所示会谈期间)
材料二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数增长曲线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这里的“原则”指什么?其具体内容有哪些?这些原则对处理当时和以后的国际事务有何意义?(8分)
(2)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除提出材料一所述“原则”外,还取得了哪两大外交成就?(4分)
(3)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个时期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增长最快?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4)材料二中的曲线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说明了什么?(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二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三
中国政府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会议
(1)“毒蝎”是美国对新中国的蔑称,这种称呼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方针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5分)
(4)材料三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
答案
1.B 2.B 3.C 4.B 5.A 6.C 7.C 8.C 9.B 10.A 11.C 12.B
13.B 14.C 15.A
16.(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具体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得到亚非各国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成就:1954年,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20世纪70年代增长最快。主要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数不断增长。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7.(1)冷战: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一边倒。
(2)由仇视到友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潮。
(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抛弃意识形态的分歧,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
主要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内政局的变化;国际形势的变化。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