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1552-1610)向明朝皇帝进贡的《坤舆万国全图》。该图绘制时间应该是在
A. 新航路开辟前 B. 新航路开辟后
C.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A.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B.美洲的烟草、中国的茶叶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C.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3.右图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的书影。书中讲到18世纪60年代,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上述情景反映了
A.圈地运动 B.黑奴贸易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4.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 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5.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6.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
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7.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8.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高考资源网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9.英国在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过程中先后战胜了
A.西班牙、荷兰、法国 B.荷兰、法国、葡萄牙
C.西班牙、荷兰、葡萄牙 D.葡萄牙、法国、西班牙
10.下列关于世界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进程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互隔绝的状态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发展④经济区域化明显阻碍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11.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的是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C.圈地运动的进行 D.手工工场的发展
12.. 第二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A.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B.工艺技术的需要
C.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D.电力的广泛应用
13.大企业(垄断组织)出现的积极作用包括①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③有利于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提高生产效率④放弃了自由竞争 ⑤消除了经济危机⑥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⑦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⑥
1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贪婪的本性???????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和扩张性C.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 D.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
15.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丙:《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6.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甲 B.乙 C.丙 D.丁
17.右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信息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A.新航路的开辟问题
B.由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问题
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问题
D.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问题
18.1878年,爱迪生在报上预告一项新发明,结果 煤气公司的股票猛跌,因为这意味着普遍使用的煤气灯将要被淘汰。这项新发明是
19.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
位)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女
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
活。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
超过了以往的60年。”当年,维多利亚女王若想到英国各地
巡视,那么她可以选择乘坐
①轮船 ②火车 ③飞机 ④汽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连为一体。关于世界一体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B.发展中国家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收益者
C.一体化进程,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和融合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1.从1800年到189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11倍,而城市人口增加了81倍。到1900年,美国有6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纽约达到350万。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
A.人口下降 B.城市化进程加速 C.联邦政府成立 D.小农经济破产
22.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高考资源网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23.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24.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 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25.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抑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26.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官僚资本 外国资本 民族资本 B.民族资本 官僚资本 外国资本
C.外国资本 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D.外国资本 民族资本 官僚资本
27.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得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8.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与北洋齐名的清南洋大臣、湖广总督张之洞,对西洋记者莫里逊对南北方的评论愤懑不已,决定亲自带领众记者参观他创办的企业。这个企业的性质是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C.官办企业 D.中外合办企业
29.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的
形成属于史学研究的
年代
商办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资本所
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资本所
占比重
第一时期1872~1894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第二时期1895~1913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30.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历程。若要改变陈寿亭“心酸”“无言”“ 风雨中”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应该
A.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
B.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低下问题
C.成立营销团队,扩大运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
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31.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①所示的经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结束
②所示的经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32.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33.刘少奇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34.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
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35.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产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36.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37.“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C.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38.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
39.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刊登了如下一则征婚广告:“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下列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①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③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④中华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40.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41.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
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4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妆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
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43.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朝地狱里冲。”这首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民谣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A.世界经济大危机 B.罗斯福新政
C.肯尼迪执政 D.克林顿执政
44.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产生的 。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理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45.罗斯福新政通过的诸多法律中,主要着眼于缓和劳资矛盾的是
A.《紧急银行法》 B.《工业复兴法》 C.《全国劳工关系法》 D.《社会保险法》
46.右图是1929-1933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修建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该工程是一项水坝、水电站、航运、防洪兼有的水利系统。美国政府修建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是
A.该地区水患严重,根治水患迫在眉睫
B.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扩大消费,刺激生产
C.国家在危机期间也不能放弃大型工程的修建
D.制造繁荣景象以增加美国人民反危机的信心
47.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48.维多利亚女王以自己的名字为时代命名,她从18岁起执掌政权,统治了大不列颠整整63年
(1837—1901)。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最为辉煌,最令人难忘的一个时代。下列哪项内容不符合这一时期历史事实
A.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B.福利国家的建成
C.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D.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49.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经济”时代,下列有关美国“新经济”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经济持续增长 B. 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C. 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 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依然并存
50.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与以前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成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应该是
A.资本的积累 B.知识的创新 C.工具的革新 D.土地的利用
Ⅱ卷
二.非选择题:(51小题18分;52小题18分;53小题14分,共50分)
51.(18分)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其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具备的(4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两个发源地在哪里?(4分)
(3)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分别有什么突出成就?请各举一例。(2分)
(4)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是什么?(4分)
(5)请分别扼要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影响。(4分)
52. (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凤阳,到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并题词
请回答:
(1)凤阳的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建立,都与被誉为“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一次会议有关。这次重要会议是什么会议?
(1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4分)
(3)材料一中说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其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从凤阳开始的改革有什么重大影响?(4分)
(4)除深圳外,还有哪些经济特区?形成怎样对外开放的格局?
53.(14分)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
(1)你是怎样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4分)
(2)二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6分)
(3)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命题、校对: 刘金玉 邢炜
吉林一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三月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D
B
C
A
A
C
D
A
A
B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B
C
C
C
C
C
B
B
A
B
D
C
C
题号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答案
C
C
C
D
B
B
B
C
A
B
A
C
D
题号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C
A
D
A
C
C
B
D
B
C
B
51.(18分)
(1)市场: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2分) 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的进行。(2分)
(2)标志:1866年,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2分)
两个发源地:美国和德国。(2分)
(3)火车(汽船); 汽车(飞机)。(2分)
(4)蒸汽时代、电气时代。(4分)
(5)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4分)
52. (18分)
(1)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2)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4分)
(3)含义: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的实行包产到户。(回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2分)影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回答“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4分,回答出“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可给1分)
(4)特区:珠海、汕头、厦门。(3分)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4分)
53. (14分)
(1)①罗斯福新政后,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起来,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2分)
②结束“左”倾思想的束缚,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得到发展。(2分)
(2)相似之处:①都是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都注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③都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注重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分)
(3)认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发展经济,改革创新是发展生产完善社会制度的重要手段。(4分)
吉林一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答题卡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题号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答案
题号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51小题l8分,第52小题18分,第53小题14分共50分)
51.
52.
53.
座位号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