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毓文中学2009—2010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文科历史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道小题2分,共50分。) 1. 下面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两幅地图。依据图中的信息进行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A. 四大发明的传播和影响 B. 古代中国对外交通与贸易 C.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D. 古代中国的边疆与海防 2.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使用畜力的水排鼓风冶铁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3.汉乐府 《 孔雀东南飞 》 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糯”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少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4.“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 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有( ) ①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②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③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④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已不限制在市内。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 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 A.《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B.《汴河两岸》 C.《坊墙倒塌以后》 D.《长安城的落日》 6.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 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 A. 民主思想影响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 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7.下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可以得出的 结论是( ) 国家 数量(艘)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 811 1865  欧洲合计 770 3161 6661  ——安格森.麦迪生:《世界经济千年史》 A.16世纪后来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B.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于开辟新航路 D.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之势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 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 A.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9.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 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 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 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10.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 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11.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 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 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2.就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关系的问题,某班举行了一场辩论会,你认为哪一方同 学观点更符合近代中国的实际? 甲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先进行近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乙方:从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的结果看,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 A.甲方 B. 甲乙方都符合 C. 乙方 D.甲乙方都不符合 1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14.下表为 1962 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对此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困难局面得到遏制,国民经济开始回升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完成 C.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D.工农业生产平衡发展 15.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但 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以上材料说明( ) A.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主动权 B.企业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C.有利于节约资源 D.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6.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小城镇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一大特色,推 动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因素是( ) A. 国家将大型国有企业向小城镇转移 B.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政府鼓励小城镇的发展 17.《中国的新面貌》: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 面带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该照片在这里体现了(   ) ① 中国正在对外开放 ② 假冒伪劣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 ③ 经济全球化的迹象④ 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A .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 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19.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 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 )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 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 20.中华民国时期,一位住在南京的普通市民想要前往重庆,你认为最合适他出行的交通工具是( ) A.汽车 B.火车 C.飞机 D.轮船 21.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 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23.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 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D.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若去北平出差也可选择乘坐飞机 24.20世纪初,江苏省历史上第一份报纸《江苏时事报》出版,随着报纸发行的增多,读报渐渐成 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有?(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5. 20世纪五十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 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 A.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50分) 26.(20分)交通工具的改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两句诗,从中你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分) (2)看下图,回答: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什么交通工具?它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3)看下图回答: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结合以上三题:回答:这两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变革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利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的矛盾》(1985年10月)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都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4分) (2)对比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文中的思想有何发展?(6分) (3)依据以上的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 为什么? (6分) 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 :“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请回答: (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怎样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8分) (2)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化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6分) 2009-201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科试卷(文科)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计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C C C D D C B A D C B A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B D D D A B C D D    二、材料题(共3小题,计50分) 26.(1)人力、畜力(2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2分)早期火车。(2分)铁路交通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4分)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2分)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新,新通讯工具的发明。(4分) (4)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初步)形成。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 27.(1)基本思想:不能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4分 ) (2)发展: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6分 ) (3)一致。因为其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6分 ) 28.(1)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是对麦哲伦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海,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纪念碑背面的文字是对拉普拉普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反侵略斗争,对祖国做出了贡献。(8分) (2)文化遗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遗址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遗址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遗址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6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