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历史单元测试(3) [新课标版] 命题范围 (范围:必修Ⅱ·第3—4单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海许多以纺织为业的乡村,也受到很大冲击,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中国 ( )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商品经济渐趋衰落 C.民族纺织工业兴起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清末洋务派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掀起一场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但史学界仍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中国近代化第一步”是指洋务运动 ( ) A.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C.引进西方先进科技进行生产 D.开始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在此之前,通商口岸所需的煤炭几乎全被洋煤垄断。开平煤投入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这说明了洋务运动 ( ) A.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4. 图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图二反映的历史信息相比,主要区别在于 ( ) 继昌隆缫丝厂 汉阳铁厂 A.是否采用机器生产 B.其产品是否直接投入市场 C.是否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D.资金是否充足 5.右图所示为《“平远号”铁甲舰》,由福州船政局独立制造,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震惊敌军。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洋务运动 ( ) A.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B.使中国成为海军强国 C.有力地维护了清朝的统治 D.中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6.近代民族工业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与近代化进程。下列不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张謇是晚清状元。他不热心官场,而是积极投身实业。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多万辆,其中2/3是在一战期间获得的。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B.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8.右图是近代中国民族火柴厂的两枚火花,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火柴业顽强成长,这两枚火花告诉我们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是 ( ) A.政府的大力支持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辛亥革命的有力推动 D.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9.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在1935~1936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国民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国民政府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10.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十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此种现象出现于 ( ) A.1927年左右 B.1927~1936年 C.1937~1945年 D.1946~1949年 1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但仅过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 ) A.新中国的成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一五”计划的执行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12.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13.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主要体现在 ( ) ①正确认识了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②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提出了把我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右图是漫画《摘棉花》。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5.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16.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以此为指导,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 (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改革开放 17.安徽凤阳县长期属于贫困县,22年来没给国家贡献1斤粮食,倒吃国家3.8亿斤粮食。但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千克。这一历史巨变主要得益于 ( ) A.试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C.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D.乡、镇政府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 18.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实行按劳分配 19.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初步改变人们这一传统观念的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视察南方谈话”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0.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 ( ) A.以市场调节为主 B.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 C.完全由市场配置 D.通过政府计划实现 2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条件是 ( ) ①靠近港澳,华侨多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资源比较丰富 ④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下列两幅图表明,20多年以来,深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原因是 ( ) 70年代末的深圳 今天的深圳 A.引进先进技术 B.对外开放 C.英国向世界各地传播其生产方式 D.推动了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3.下列有关我国对外开放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 A.经济特区的设立使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加快了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C.严格限制外资企业对内投资 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4.上海浦东的开发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开发的主要目的有 ( ) ①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飞跃 ④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胡锦涛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考察凤阳县小岗村本身是对该地1978年自发改革尝试的肯定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士地承包经营权要以土地公有为前提 D.现有土地承包关系永远不会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3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烟台是环渤海湾的重要港口城市。1858年根据《天津奈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1862年以英国为首的15国列强先后在烟台设领事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商的增多,烟台的涉外活动也逐渐增加,银行、洋行陆续开业,进出口额逐年上升。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烟台开埠通商后的变化。  材料二 1892年著名华侨实业家张弼士为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建立了张裕葡萄酒公司。以下是该公司1896~1941年间大事记。 1896年 从欧洲引起优质葡萄苗木,创建葡萄园,采用欧洲现代科学技术酿造出中国第一批优质葡萄酒。  1912年 孙中山先生到张裕酿酒公司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年 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张裕葡萄酒一举荣获最优等奖和2枚金质奖章,这也是中国商品首次在国际上获得的殊荣。  1917年 康有为、黎元洪等社会名流前来祝贺并留下诸多墨宝手迹。  1934年 张裕酿酒公司进入中国银行的接管时期。  1941年 张裕酿酒公司被日军强行接管。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张裕公司成立了一家国有企业……1994年进行了企业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张裕集团有限公司”凭借品牌优势,成功发行8800万(B)股,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上市公司。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张裕公司在烟台创办有哪些客观有利条件?(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张裕公司在最初的二、三年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张裕公司在1934年和1941年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张裕公司的性质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3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重庆“火柴盒则由女工和童工或在工厂或在家内糊制,每制盒百个付工价四十文。女工糊制火柴盒,平均每人每天可得钱六十文,这对于一个中国普通工人的家庭,也算是一项不小的额外收入了”(《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0上卷);“广东一带的缫丝工厂大约有一百七、八十家,……这类工厂所使用的女工人数,每一厂至少二、三百人,多者达七、八百人;总人数达六、七万人之多……女工大部分是农民的女儿,或者是远走外乡工作的人的妻女。”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科》 材料二: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一一《论妇女作上宜设善章》(1888年4月1日《申报》) 材料三:“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惟恐不能入选” 一一李长莉 《近代中国社会丈化变迁录》第1卷 材料四:“在封建家长制下的农妇,其生活是‘牛马’生活,是‘肮脏’的家室生活。她们幸而获得养蚕、纺织、花边、织篾等副业的时候,即是她们在农村中工业化,成为近代家庭工业者的时候,她们已经成为家庭中重要的一个半独立成员了。此时与其说她们‘不愿远离家乡’,不如说‘不得远离家乡’。依于资本主义的更深的发展,于是她们便由‘不愿’和‘不得’而有‘不得不’远离家乡之势。……虽然她们是破坏了封建家长制的家庭和与丈夫们竞争工作,她们却获得自己的独立自由,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增进了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一一汪疑今 《中国近代人口移动之经济的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近代女工所从事的行业有何特点?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2分) (2)材料二对雇佣女工持何态度? (1分)其理由有哪些?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1分)结合材料四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3分)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 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三 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中共十五大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有权和自主权受到国家法律切实保护”的规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打破僵化模式的关键是什么?(2分)概括说明要实现这一关键目标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3分) (3)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在改革进程中,我国对市场地位的认识是怎样不断深入的?(6分)综上分析,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1分) 29.(12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阅后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提出的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总任务是什么?新中国过渡时期为完成这个总任务,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特点?(5分) (2)材料二说明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有何重大举措?(3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是什么?(2分) (4)概述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有何继承和发展。(2分) (附加题) 30.(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4年,某报记者对“安徽实行包干到户”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专访的访谈录摘要:   记者:当时农民分地的背景是什么?   亲历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体制束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干部都不敢讲真话,口号上喊“人民公社年年好”,其实生产力却是年年大倒退,农民怨声载道。   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的阻力很大吗?   亲历者:农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多人都是反对的。有一位老同志干脆直说:“这是胡闹!”   记者: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亲历者:“大包干”的第二年,小岗生产队大丰收。这个自农业合作社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粮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队”,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 ——《鲁中晨报》2004年8月 材料二 右图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 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秘密开会,决 定分田单干,并写了保证书,签字画押。 保证书主要内容是:他们保证完成向国 家上缴的公粮和统购粮;若队干部因包 产到户坐牢,他们保证把队干部的孩子 养到18岁。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资料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年 19户 110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  1979年 20户 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小岗村农民包干到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小岗村农民包干到户使小岗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分) (3)小岗村农民包干到户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B A A A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B D C A A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C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3分)(1)烟台是重要港口城市,交通便利;开埠较早,与外商接触多;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提供了市场,劳动力等条件。(3分) (2)原因:实业家实业兴邦(实业救国)的理想:引进优良品种,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得到政府和社会名流的支持;积极参加国际博览会,创立国际品牌(4分)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大敌。(2分) (3)变化:由国有企业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或上市公司)。(1分) 原因: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3分) 27.(10分)(1)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1分)民族资本主义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妇女体能较弱。(2分) (2)反对。(1分)男女一起工作,有违传统的道德观念;大批女工涌上街头,有失体统。(2分) (3)妇女做工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1分)农村工业化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3分) 28.(15分)(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归农民。(3分) (2)关键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企业自主权问题;市场的作用问题;分配中平均主义问题。(3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价值规律和市场对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性;中共十五大决议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6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29.(12分)⑴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2分) 措施: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任答一点即得1分)。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并举。(2分) ⑵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1分) 实行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2分;答产权制度改革也可得2分,答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得1分) 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 ⑷继承: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制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1分)。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分;或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国二制的构想等均可得分) (附加题) 30.(10分)⑴人民公社严重束缚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 ⑵变化:1979年小岗生产队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人均口粮、人均分配收入都大幅提高,还了贷款,交售了粮食。(3分)原因:实行“包干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分) ⑶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全面展开,揭开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3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