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历史单元测试(4)
[新课标版] 命题范围 必修Ⅱ·第7—8单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俄时期,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最初目的是 ( )
A.争取国内战争的胜利 B.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C.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当时这一“基本正确”的政策不包括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大中小型企业全面国有化
C.取消自由贸易 D.实行按劳分配
3.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某一项政策,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为改变这一状况,在新经济政策中采取了 ( )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允许私人、外国资本家经营工业
C.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废除实物配给制
4.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 )
A.粮食税的实施 B.实行计划经济
C.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D.优先发展重工业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造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高速度
B.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片面发展工业,忽视农业发展
D.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滞后
6.苏联工业化的重心事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为此,苏联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
A.没收地主土地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取消农产品贸易
7.赫鲁晓夫的下列改革措施,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 )
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B.鼓励农民和农场积极发展家庭副业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8.出现下表所示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勃列日涅夫改革 (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年
7.8%
8.5%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A.未取得任何积极效果 B.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美苏军备竞赛 D.片面发展重工业
9.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邓小平的这个观点 ( )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0.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相比 ( )
A.都首先集中于经济领域改革
B.都取得经济领域改革的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国情
11.1997年,泰国爆发金融危机,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当时泰国政府应向那一国际组织求援? ( )
A.世界贸易组织 B.欧洲联盟
C.世界银行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2.二战后,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主要体现在 ( )
A.布雷顿森林体系中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
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中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
13.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 ( )
A.致力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B.致力于全球性的经济援助
C.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D.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
14.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这一体系的建立表明 ( )
A.美国完全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B.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美国拥有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对控制权
D.为整个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1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经济支柱是 ( )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③世界贸易组织 ④“关贸总协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欧洲一体化的根源在于 ( )
A.历史上惨痛的教训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猛发展
C.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
D.对抗美苏
17.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形成的法律依
据是 ( )
A.《罗马条约》
B.《布鲁塞尔条约》
C.《欧洲联盟条约》
D.《北大西洋公约》
18.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其成立的总目标是 ( )
①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 ②建立经济联盟密切合作
③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④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9.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区域集团是 ( )
A.联合国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20世纪80、90年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经济区域集团相继成立。这些组织建立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
A.推动了贸易自由化 B.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D.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21.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 (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2.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的标志是 ( )
A.联合国的建立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23.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那么,面对挑战,中国的应对策略是 ( )
A.进一步开放市场 B.大幅度提高关税
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24.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B.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
C.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D.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开始出现。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会议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全球化示威。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 ( )
A.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B.不利于各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C.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 D.是发达国家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
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材料来源于《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材料来源于苏联主义网).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谈谈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发展起伏的概况,这种起伏与这一时期苏联经济改革有什么联系? (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对赫鲁晓夫的如下评价: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6分)
(3)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3分)
28.(12分)纵观国际货币体系100多年来的演变历史,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国际货币形态更替反映了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过程
体系名称
开始时间
主要特点
国际金本位制
盛行于1880年-1914年
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
布雷顿森林体系
开始于1944年
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牙买加体系
开始于1976年
提倡浮动汇率,但默认与美元挂钩,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延续
阅后回答:
(1)指出1880-1914年间,英国在世界经贸中占主导地位历史原因。(2分)结合其主要特点,分析它在20世纪30年代瓦解的历史必然性。(2分)
(2)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而标志这一体系的瓦解,试分析其原因。(2分)
(3)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 1976年成立的牙买加体系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2分)它在二战后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2分)
(4) 汇率制度变化从固定走向浮动甚至无序,反映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分)
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8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正式生效,墨西哥4种农产品玉米、大豆、蔗糖和奶粉市场对美国、加拿大完全开放。1月31日,墨西哥农民举行大规模示威(右图),要求政府就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展开重新谈判。
——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 2004年9月,西班牙发生不法分子焚烧华商鞋店事件(右图)。有人打出标语: “把埃尔切(西班牙制鞋业中心)所有亚洲鞋子都赶出去。”
—
—摘自新浪网
材料三 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
材料四 (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有一个词开始走红:既得利益。……据说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指的是病假工资、子女补贴费、对不当解雇的保护、失业救济金、国家创造就业机会、每周5天工作制、每年30天法定休假,……1996年4月出台的政府施政纲领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为了增长和就业》。科尔和他的部长们现在开始剥夺这些既得利益,全面削减各种社会福利和工资。……(这些政策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德国的社会福利国家变得愈来愈昂贵了,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
——汉斯—彼得·马丁 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2分)
(2)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请结合明清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史实,分析我国加入WTO的历史必然性。(4分)
(3)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的原因是什么?其影响如何?为此,当时德国政府打算采取什么措施?(3分)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反全球化运动,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类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受的冲击有何不同?(4分)
附加题:
30.(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福特汽车主要部件生产示意图
美国(阀门、螺母、液压杆) 比利时(制动器、内胎、雨刷)
奥地利(加热器) 荷兰(油漆)
挪威(排气机) 日本(油泵)
意大利(除霜器) 西班牙(离合器)
瑞典(汽缸、排气管) 美国(点火器)
韩国(弹簧、螺栓) 波兰(油管)
瑞士(车身底板) 丹麦(风扇)
加拿大(车窗玻璃) 加拿大(车窗玻璃)
马来西亚(轮胎) 冰岛(火花塞)
法国(发电机、制动器、大梁、变速器) 德国(前盘、配电器、油箱)
材料二 美国制造的波音747客机,由450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自制外,还由来自6个国家的2万企业制造。
材料三 日本丰田汽车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但汽车零配件大多数并非日本国产,而是来自20多个国家的160家工厂,汽车轮胎等产品甚至是马来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由于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同等企业,而质量和售后服务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销售情况一直呈上升态势。
请回答:
(1)近年来,发达国家的不少汽车公司纷纷到马来西亚投资,开办轮胎制造厂,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中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并说明其历史过程和根源。(6分)
(3)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上,既要积极争取,但又不能放弃原则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ADACD 6—10 CACAA 11—15 DADCB 16—20 CCADD 21—25 CDDB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3分,第27题16分,第28题8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12分)(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
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6分)
27.(13分)(1)20世纪50年代初和60年代末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这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措施有关。但之后大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端。(4分)
(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时代的局限及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鲁晓夫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6分)
(3)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3分)
28.(12分)(1)英国建立和完善君主立宪制。 军事力量强大,成为最大的殖民强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2分)黄金比白银更适于大规模国际贸易。各主要西方国先后实行金本位制。金币自由铸造使生产和供应不稳定。自由兑换使国际收支不平衡。缺乏国际监督和保障机制。(2分)
(2)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大危机。战后各国为恢复和重建。美国取得国际金融主导权。英国经济遭战争破坏而衰落。大国之间仍在合作。(2分)
(3)特点: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继续美元的领导地位和储备货币职能(2分)。影响: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产生剧烈的波动和极大破坏。(2分)
(4)既反映出世界各国对于稳定货币秩序的渴求,又反映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和复杂性。(2分)
29.(13分)(1)问题:①世界经济全球化道路曲折;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2分)
(2)正:①洋务运动引进工业革命成果,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历程;②改革开放使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综合国力迅速提高。(2分)反:①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②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基本游离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之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2分)
(3)①原因:德国工人的福利太高,使劳动力成本增加。②影响:造成德国的一些产业转移到国外,使国内的失业问题严重。③措施:削减德国工人的福利。(3分)
(4)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生产成本方面处于劣势,民族经济受到冲击,环境污染严重;②发达国家:受到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廉价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价格等的冲击。(4分)
附加题:
30.(13分)
⑴有最大的天然橡胶产区,接近原料产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可降低成本。(3分)
⑵特点: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一体化和全球化。(2分)过程:以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的新一轮扩张为主导。(2分)根源: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2分)
⑶加入世贸组织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有利于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2分)同时,要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保持经济独立,要坚持自己的原则。(2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