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
A.铁器的使用 B.桔槔的使用
C.牛耕的运用 D.筒车的使用
2、下图所示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
A.隋唐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春秋时期
3、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①白瓷 ②青瓷 ③青花瓷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4、汉唐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长安、洛阳等城市发展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B.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C.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D.城市商业活动有专人管理
5、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 )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劳动力也开始成为商品 ⑤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形成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6、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子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土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8、西周时期,诸侯对自己封国内的土地拥有( )
①所有权 ②转让权 ③继承权 ④使用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9、以下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禁海政策的理由的是( )
A.“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防乱”
C.“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D.防范“外夷”的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抗斗争
10、下列引文能够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
A.“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11、清朝前期,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的原因主要有( )
①清朝统治者固守“重本抑末”观念,压制工商业发展 ②外国侵略者大举入侵,使中国的主权独立遭到破坏 ③清朝皇帝盲目自大,闭关锁国 ④欧洲商品大量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④
12、下列关于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C.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13、西欧航海家进行开辟新航路活动的先后顺序是( )
①达·伽马 ②迪亚士 ③哥伦布 ④麦哲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①②④③
14、新航路的开辟,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这场“革命”主要表现为( )
①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 ②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③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区域 ④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西方史学界有人考证认为《马可·波罗行纪》是假的,并非马可·波罗东方见闻的记述。如果此论成立,那么,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来推断,造假的人可能属于下面哪一阶级或阶层( )
A.教士 B.封建主 C.新兴的资产阶级 D.农民
16、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对外殖民的地区,第一个来到东方殖民,最后一个离开东方的国家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荷兰
17、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这种新组织的推动下,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 )
A.英国 B.荷兰 C.法国 D.西班牙
18、下列殖民地属于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的是( )
A.马六甲 B.锡兰 C.好望角 D. 新尼德兰
19、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直接目的是打击( )
A.葡萄牙 B.法国 C.荷兰 D.西班牙
20、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扩大的市场需求
B.分工的发展使劳动工具进一步专门化
C.广阔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的拓展
D.英国广大工人和技师的不断努力探索
2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D.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22、飞机,自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这种全新的交通工具,在当时采用的先进科技成果有( )
①蒸汽机的改进 ②内燃机的发明 ③冶炼技术的突破 ④石油的广泛运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3、对右图中b处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这一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被广泛利用 ②石油的利用促进了内燃机、交通运输和化学工业的发展 ③电话、电报等新的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4、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大都折本。”上述史料反映的情况是( )
A.松太地区的棉纺织业水平迅速下降
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
C.棉纺织品在当时的需求量下降
D.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5、19世纪70年代前后,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 )
A.都建在南方的通商口岸 B.说明中国工业文明战胜了自然经济
C.都是外国人出资建立的近代企业 D.都是私人出资建立的近代企业
26、以下言论中,体现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思想的是( )
A.“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B.“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
C.“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实未敢信。” D.“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27、1912~1919年,出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的热潮,主要是因为( )
①当时社会思潮的推动和影响 ②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暂时放松 ③新式工业企业利润的刺激 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8、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这个昔日上海的大老板,如今倒成了他们的伙计啦!”刘鸿生的话说明( )
A.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C.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D.毛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29、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C.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30、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听其便。今以商贾之道行之,绝不拘于官场体统。”你认为这一政策最有利于( )
A.洋务派 B.小资产阶级 C.外国资本家 D.民族资产阶级
3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部门不包括( )
A.纺织业 B.钢铁业 C.化工业 D.面粉业
32、下表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利用了大量资本
C.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33、 “一五” 计划开始实施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是( )
①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已经完成 ②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确立 ④人民处于当家作主的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4、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 )
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建立 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是( )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C.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D.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生产责任制首先出现在( )
A.安徽省和四川省 B.山东省和安徽省
C.四川省和山东省 D.安徽省和江苏省
3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建立市场经济 B.增强企业活力
C. 引进先进技术 D.深化国企改革
38、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会议是(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五大 D.十四大
39、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4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其变化主要表现在( )
①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经营管理的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力 ④产品的分配方式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招商引资走出国门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2、中国的第五个经济特区出现于( )
A.1978年 B.1979年 C.1988年 D.1980年
43、浦东开放后迅速崛起的条件有( )
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②国家给予的一定时期的免税政策
③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优势 ④上海特有的人才、产业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4、20世纪90年代,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结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 )
A.海南岛 B.深圳 C.广州 D.上海浦东
45、中国19世纪对外开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主要不同在于( )
A.是否向所有国家开放
B.是否以主权不受侵犯为前提
C.是否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D.是否只是部分开放
46、《人民日报》连续发表题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5000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于( )
A.1956年 B.1960年
C.1958年 D.1962年 中国20世纪50代的漫画,
火车头写着“钢铁元帅”和 “1070”
47、新闻照片《站在稻穗上的孩子》报道:“湖北麻城县建国第一农业社的1.016亩早稻,创造了亩产36556斤的高产纪录。看,稻子长得多么的稠密,孩子们站在稻穗上就像站在软绵绵的沙滩上似的。”从今天看来该照片告诉我们( )
A.当时中国浮夸风盛极一时 B.历史证据运用要“眼见为实”
C.四个小孩在田野里的闹剧 D.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4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并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4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
A.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改变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C.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D.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50、中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
A.管理方式 B.分配方式 C.资源配置方式 D.审批方式
Ⅱ卷(非选择题)
二、填写关键词(每空1分,共计20分)
51、从刀耕火种到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 发展的历程。
52、中国古代 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 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53、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 和闭关锁国政策。
54、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 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5、18世纪60年代,英国 出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瓦特研制的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56、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两者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同时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实力,建立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 体系。
57、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 产生,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的夹缝中,这种经济处于艰难、曲折地发展状态。
58、 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59、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 为中心,实行 政策。
60、以 和国有企业改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三、材料题(61题15 分,62题15 分,共计30分)
6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 ?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1分)材料二中纺织业原料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请结合材料分析纺织业原料变化的原因。(2分)?
(2)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2分)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材料五:1914——1919年的六年间,中国资本新设厂矿共399家。以棉纺织业而言,1915年有工厂12家,纱锭54.4万余枚。1919年工厂增加到29家,纱锭65.9余万枚,1920年本国棉纱产量比1912年增长3倍以上。1914年以前,面粉每年都入超,从1915年起变为出超,1918——1921年每年出超200万担到300万担。
材料六:1922年,面粉入超合白银1100多万两,1923年增至2000多万两。因此,许多面粉厂停工倒闭。上海丝织业也于1922年和1923年出现“危险时期”,很多丝绸厂倒闭。
回答:
(3)根据材料一简要叙述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1分)并指出出现这种情况(4分)
(4)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诸多工厂倒闭的原因。(2分)
62.?材料一 识读下列历史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图1通途变天堑 图2财富流西葡
(1)图1反映了什么重要问题?(2分)它直接导致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1分)
(2)图2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2分)它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4分)
材料二 “如果世界上有更多陆地,他们也会到达那里。”——卡蒙斯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亚非拉国家而言,正如一个埃及记者所说:已经陷入了重围……
请完成
(3)“南北分裂”指的是什么?(2分)
(4)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下半叶,世界市场是怎样形成的?(2分)
(5)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陷入了重围”的亚洲国家在19世纪作出了不同的反应,请概括出两种不同反应的类型。(2分)
?
命题、校对:张宇、邢伟
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B
C
D
A
B
C
A
D
B
D
C
D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C
C
A
D
B
C
B
D
A
C
C
C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答案
B
C
D
C
A
A
B
D
C
A
B
C
C
D
B
题号
46
47
48
49
50
答案
C
A
A
B
C
二、填写关键词(每空1分,共计20分。)
51、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52、官营、朝贡
53、重农抑商、海禁 54、孤立、世界市场
55、棉纺织业、改良蒸汽机 56、科学和技术、资本主义世界
57、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58、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
59、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6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材料题(61题15分,62题15分,共计30分。)
61.(第1问4分;第2问4分;第3问5分;第4问2分;共计15分)
(1)丝(1分);棉(1分);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 (2分)
(2)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1分),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1分);这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2分)
(3)当时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分)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对华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大大减少;同时这一时期中华民国刚刚建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再加上这段时期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分)
(4)工厂纷纷倒闭,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欧美列强又卷土重来,它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2分)
62. (第1问3分;第2问6分;第3问2分;第4问2分;第5问2分共计15分。)
(1)问题: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2分)
重大事件:新航路的开辟。(1分)
(2)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贵金属大量流入西班牙和葡萄牙。(2分)
影响: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4分)
(3)南半球发展中国家与北半球发达国家或南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2分)
(4)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把世界经济纳入国际分工体系。(2分)
(5)被迫打开门户卷入世界市场或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2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