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角度2动物的神经调节 1.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场错解] A [高考资源网专家把脉] 没有掌握突触的结构,不清楚突触间兴奋的传导过程。 突触之间兴奋的传导过程是: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存在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化学递质,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突触上的传导为前膜一间隙一后膜。某种药物抑制递质分解,可保持后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对症下药] B 2.中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A.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 B.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C.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 [考场错解] A或C [高考资源网专家把脉] 对神经细胞未兴奋时静息电位和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形成和转换机制不清楚。 当未受刺激时,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细胞膜的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膜电位称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外带电荷的离子或基团分布不均匀以及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透过性不同形成的。由于离子泵和选择透过性,主要分布于细胞内,主要分布于细胞外,在静息状态下,轴突膜对通透性较高,对通透性很低,可扩散至膜外,不能扩散至膜内,同时细胞内带负电荷的离子或基团不能扩散至膜外,形成外正内负的膜电位。 在受刺激时,膜对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大量的内流,导致膜内侧带正电荷的离子增多,出现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因此兴奋时,形成动作电位,是由于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形成的。兴奋时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 [对症下药] B 3.选题)分别刺激下图中的Ⅰ,Ⅱ,Ⅲ,Ⅳ4处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分别刺激下图中的Ⅰ,Ⅱ,Ⅲ,Ⅳ处,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A.Ⅰ B.Ⅱ C.Ⅲ D.Ⅳ [考场错解] C [高考资源网专家把脉] 不清楚突触的结构,不能准确地确定兴奋在突触中的传导方向。 兴奋通过突触传递时,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反向传导。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传导时,只能从树突或细胞体向轴突传导。分析图中结构刺激Ⅲ处,兴奋可直接传导到肌肉,引起肌肉收缩,刺激工处和Ⅱ处,兴奋可通过突触经Ⅲ引起肌肉收缩,而刺激Ⅳ处时,虽然可引起下一级神经元兴奋,但由于是下一个神经元与肌肉之间联系的突触中兴奋不能反向传导,不会引起肌肉收缩。 [对症下药] A、B、C 专家会诊 (1)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内传导时从树突或细胞体向轴突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之间从轴突向下一级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 (2)兴奋在神经系统中传导的本质是生物电的传导和化学递质的分泌,是消耗能量的过程。 (3)根据突触的模式结构理解突触的实际形态结构,确定兴奋的传导方向。 (4)联系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和结构,理解未受刺激和受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变化。 考场思维训练 1 止痛药(阿托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抑制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答案: A 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解析:由于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不可能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也不会抑制人体中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2 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冲动在S单向传导 B.冲动在②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单向传导 D.冲动在①单向传导 (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 。 (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 ;刺激Ⅱ处,肌肉 。 (5)在离肌肉5 mm的Ⅰ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 3.5ms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 mm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oms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 mm/ms。 答案:(1)A (2)C (3)乙酰胆碱或单胺类物质 (4)收缩无反应 (5)30 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解析:从传导方向看①应为传人神经,③为突触,突触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4)刺激Ⅱ处时,神经纤维的单向传递作用的神经冲动可到达M,肌肉会立即收缩;刺激Ⅲ处时,由于a处切断,反射弧通路中断,兴奋无法到达M,所以肌肉无反应.不收缩。(5)传导距离50-5=45(mm);传导时间5-3.5=1.5(ms);传导速度45/1.5=30(mm/ms)。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