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作业27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 B.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C.神经元较长的轴突有利于传导兴奋 D.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3.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某人腰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5.下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  6.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ATP的合成和水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7.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8.下图Ⅰ、Ⅱ、Ⅲ表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与图Ⅱ中c及图Ⅲ中g为同一结构 B.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与图Ⅱ中d及图Ⅲ中g为同一结构 C.图Ⅰ中b为突触后膜,只能是图Ⅲ中e结构 D.兴奋在图Ⅰ、Ⅱ、Ⅲ中的传递方向分别为a→b、d→c、e→g 9.  右图显示一个传出神经元。该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冲动会达到效应器 B.冲动会达到脑部 C.冲动会达到Y处的感受器 D.在Z处会有神经递质释放 10.  右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若在B、E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电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D点时将会使电表的指针发生两次摆动 B.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消耗ATP C.若C处缺乏递质受体则D处将无法得到从C传来的信息 D.刺激B点时相应部位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B→C 11.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像 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 12.下列有关排尿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膀胱 B.成人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 C.婴儿尿床与大脑皮层发育不全有关 D.高位截瘫患者既能产生尿意又能排尿 13.  (双选)右图为突触结构的模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B.1中内容物释放至2中,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完成的 C.2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特异性识别1中内容物的物质 D.信息从a传递到b的过程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14.(双选)根据下面的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神经元兴奋时,将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中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2次偏转 C.④中的物质释放至⑤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D.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不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15.(双选)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不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二、非选择题 16.某同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涂片,图甲是他看到的一个视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该同学看到的主要是神经元的   ;图甲中还能看到三个突触,它们的突触后膜是     。? (2)图乙为该同学在网络上查阅到的一个神经—肌肉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a.当兴奋传导到①处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情况为   ;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    。? b.若某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氯离子大量流入膜内,膜内外的电位差会   (“增大”或“减小”),不容易发生电位逆转,因此,该递质是   性神经递质。? 17.下图1为某一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2 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1可以看出伸肌可以作为反射弧的     结构,结构D的名称是     。? (2)图2中N的名称是  ,X、Y、Z合称为  。? (3)某种毒素可以使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部位,如果想探究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D、E的哪一个(假设该毒素只能使上述的一个部位中毒失效),某科研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下列探究内容。 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电刺激仪一台,电流表,用毒素制剂处理后的图1结构一个。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观察部位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用电 刺激Ⅰ与Ⅱ A与C的 电位变化, E的收缩 情况 ① ? 则证明毒素 的作用部位是B  分别用电 刺激Ⅰ与E  ② ? 则证明毒素 的作用部位是D  分别用电 刺激Ⅰ与E  ③ ? 则证明毒素 的作用部位是E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C 解析:受到刺激的时候,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一个反射弧中兴奋只能从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递;兴奋可以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是在一个完整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3.B 解析:乙图中b是兴奋部位,a、c为未兴奋部位。 4.A 解析: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其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中枢是正常的,受到损伤的可能是运动神经中枢或者传出神经。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其腰部受到损伤,右侧下肢的效应器应该是正常的。 5.D 解析: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当神经纤维的中段受电流刺激时,神经冲动同时向相反的两方向传导,但只有向轴突一端传导的冲动可经过突触,继续将冲动传递下去;向神经元树突一端传导的冲动,在到达端点时,就停止传导而消失。 6.D 解析: 在突触处信号分子只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和结合。 7.D 解析:人的排尿初级中枢位于脊髓中,要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幼儿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经常尿床;无意识排尿也是由脊髓控制的反射活动。 8.A 解析: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突触是突触小体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组成,图Ⅱ中c及图Ⅲ中g都为突触小体,突触后膜可能为胞体膜或树突膜,如d或e。兴奋在图Ⅰ中的传递方向为a→b,在图Ⅱ中的传递方向为c→d,在图Ⅲ中为同一神经元,可双向传递。 9.A 解析:Y是轴突末梢,连着效应器,与效应器细胞组成突触,会有神经递质释放。Z是树突的末梢,连着感受器,没有神经递质释放。该传出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冲动会达到效应器,不会传向脊髓,因而不会达到脑部。 10.A 解析:刺激D点时,电信号不能传到B点,电表的指针只发生一次摆动。C处神经递质的胞吐消耗能量。 11.C 解析:图乙中,刺激a神经冲动不能传到脊髓,也就不能传到大脑皮层,无感觉。b受损,神经冲动不能传到肌肉,肌肉不能收缩。 12.D 解析:高位截瘫患者脊髓中的神经纤维已断,排尿中枢中的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没有尿意,但排尿反射正常进行。 13.AD 解析: b兴奋时,兴奋处膜两侧的电位是外负内正;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的;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特异性识别递质;将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14.AD 解析: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兴奋的传导需要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15.BD 解析:b处位于脊髓中的灰质区域,灰质除可作为低级活动的神经中枢外,还担负着与大脑皮层联系的作用。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刺激Ⅱ处引起屈肌收缩不能称为反射。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胞体和树突 胞体膜和树突膜 (2)a.内正外负 肌细胞持续兴奋 b.增大 抑制 解析:(1)图甲中观察到的是神经元细胞的胞体和树突,图中突触后膜是胞体膜和树突膜。(2)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情况为内正外负。若某种药物可阻止乙酰胆碱的分解,则会使下一神经元细胞或肌细胞持续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使氯离子内流,膜内外的电位差增大,不容易发生电位逆转。 17.答案:(1)感受器 效应器(神经肌肉接点) (2)突触小泡 突触 (3)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无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Ⅱ 时,C有电位变化, E(屈肌)能收缩 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能收缩 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不收缩 解析:(1)从图1 看出,伸肌与传入神经相连,是感受器。结构D是效应器。(2)图2 是突触,N是突触小泡。(3)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无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Ⅱ 时,C有电位变化, E(屈肌)能收缩。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D,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能收缩。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E,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 肌)也不收缩。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