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72:群落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课标要求】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考向瞭望】以材料题形式考查群落演替在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的运用。 【知识梳理】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二)特征:物种组成、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生态位、范围和边界、群落的演替等。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空间结构: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 (一)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 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 ,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 菌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 与大豆;噬菌体与 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 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 竞争越激烈 牛与羊;农作物与 杂草;大草履虫与 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 化 羊和草;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二)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2)意义:①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②植物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一)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二)类型:1、初生演替 (1)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思考感悟】雌螳螂在交配后将雄螳螂吃掉,是捕食吗? 不是捕食,捕食必须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个体之间,而雌雄螳螂属同一物种。 【基础训练】1、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B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C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 3、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高考模拟】4、(2007全国卷Ⅱ5)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D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5、(2008全国卷Ⅰ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公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