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动态 一、选择题 1.预测某地区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 A.现有的人口数量 B.现在的性别比例 C.出生率、死亡率及迁移率 D.目前的年龄结构 2.为了研究第Ⅰ、Ⅱ两类细菌的种间竟争关系,某同学将这两类细菌放入适宜培养液中混合培养,实验测定了混合培养液中第Ⅰ类细菌在第一代(Zt)时所占的百分比与第二代(Zt+1)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如图实线表示实际观 察到的(Zt+1)和(Zt)的关系,虚线表示假设 (Zt+1)=(Zt)时的情况。请据图推测,混合培养数代以 后第Ⅰ和第Ⅱ类细菌数量的变化的趋势是( ) A.第Ⅰ与第Ⅱ类都减少 B.第Ⅰ与第Ⅱ类都增加 C.第Ⅰ增加,第Ⅱ类减少 D.第Ⅱ增加,第Ⅰ类减少 3.下列哪一项不是种群的特征[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空间配置为水平结构 4.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5.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群落演替的特点的是 (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6.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7.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8.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 B.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不同的种群形成生物群落 C.种群和群落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密切关系 D.群落的结构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9.我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在哪一年开始实施 A.2000 B.2002 C.2003 D.2004 10.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湖泊中全部的鱼苗、小鱼和大鱼 B.校园内所有的乔木 C.棉田中由幼蚜、有翅蚜和无翅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 D.一座山上的大型黑蚂蚁和小型黄蚂蚁 11.在20世纪末期,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过多、河道淤塞 B.环境污染严重,废水流入河流 C.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D.过多地退耕还林、还草 12.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 A.地衣使土壤有机物增多 B.有机物越丰富,土壤透气性越差 C.微生物随有机物增加而增加 D.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 二、填空题 13.群落是一个______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_____________被另一个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根据______________的不同,演替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4.请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利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事例三:目前云南昆明滇池中水葫芦(又名凤眼蓝、凤眼莲,为水生直立和漂浮草本,繁殖迅速)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氧,使许多鱼类死亡。加之蓝藻大量繁殖,导致滇池部分水域水质粘稠,发黑发臭。 事例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1)从以上事例中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 (2)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4)水葫芦与其它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__ ____。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 ????? ,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 ???? 。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 。 (5)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 ?D.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C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