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二轮生物专题定时训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创新预测)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B.在群落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D.发展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解析 常绿阔叶林中包含很多生物,不应属于种群;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基 因频率变化不大,弱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较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 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小。 答案 D 2.(高考题变式)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 (  )。  A.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 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 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 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 解析 由于两种群的取食对象相同,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就存在着生存斗争——竞争。 夏季食区范围不同,不能随机交配;X指秋季食区范围相同,不存在地理隔离;食区范 围与氧气供应关系不大。 答案 A 3.(高考题变式)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营养、空间、气候和无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 N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没有天敌,适应当地环境才能呈“J”型增长。如果 该生物不能适应当地环境就会被淘汰。 答案 B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解析 我国北方四季分明,一年中温度变化较大,而南方热带雨林中温度、水分均较适 宜,其分解者的代谢活动较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种类单一)动植物 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环境条件分布不 均匀使群落有一定的水平结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 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又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参与碳的循环。 答案 C 5.(创新预测)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解析 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在较稀疏的地区取样结果一定比实际结果小。 答案 C 6.(创新预测)图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态的生态系统所需的条件,则X最可能代表 (  )。  A.生物因素 B.互利共生关系 C.能量流动 D.物质循环 解析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不仅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并正常流动,还需要正常的物质循 环过程,它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答案 D 7.(创新预测)右图中甲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 B.乙图中的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 D.乙图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 解析 甲图中a、b、c、d分别表示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细胞内液,乙图中a、b、c、d 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无机环境。过敏反应使组织液(a)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A错。生产者(a)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错。乙图中的b是分解者,它不属于食物链, 算不上是营养级,D错。CO2产生于细胞内,所以细胞内液中的CO2浓度最高。 答案 C 8.(2011·安徽理综)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 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而可确定甲类群 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较可知,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 密度较甲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而物种4在甲类群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的小。 答案 C 9.(创新预测)下图表示A、B两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①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比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A和B中玉米的 数量相同,A能养活10 000人,则B最多能养活2 0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 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解析 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关键看生态系统流 入的总能量,也有可能后者比前者获得能量多或一样多;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 传递效率是10%~20%,不随营养级不同而发生变化;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难 降解的污染物积累越多,所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时,A中的人比B中的 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答案 D 10.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遭到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了山崩。经过一段时间后,有关山崩形成的土石堆积处首先出现的生物群集一般是 (  )。 A.个体体型比较大,且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类型 B.个体体型比较小,且对环境适应性较弱的类型 C.低等生物,且地衣首先在土石堆上定居 D.多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且通常以种子繁殖 解析 本题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群落的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 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土石堆积处首先出现的生物群集大多为一年生,且能产生大 量种子的草本植物,这些生物对环境适应性较强;出现地衣阶段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 D 11.(高考改编)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 A.在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 A项中,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 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 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项中,在捕捞鱼类后使种群数量降低至能获得最大的种群增长速率,但不能获得最 大的捕获量。 答案 C 12.(2011·江苏生物)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解析 菖蒲、芦苇、睡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典型植物;改造后植物种类增多,生物 多样性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该区域的小气候会得到改善,A、B、C项正确;生态系 统改造是为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并不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D错误。 答案 D 13.(2011·浙江理综)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 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 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A点以 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逻辑斯谛增长,A项错误;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 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 大,环境阻力增加,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 项正确;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 C段相似,C项正确;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 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答案 A 14.硅藻的生长需要硅酸盐。下图是对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研究结果,虚线表示海水中硅酸盐的浓度μmol/mL。图中a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b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的情况,c表示两种硅藻在一起的培养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c图中曲线②表示针杆藻的生长情况 B.星杆藻的生长情况对硅酸盐的依赖程度更高 C.单独培养针杆藻种群密度将不断增大 D.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两种硅藻,星杆藻的K值更小 解析 分析a、b图可知,针杆藻能迅速利用硅酸盐,当硅酸盐浓度下降之后,针杆藻的 种群密度也随之逐渐下降,而星杆藻在硅酸盐浓度下降之后,其种群密度仍在增加,说 明星杆藻对硅酸盐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当两种硅藻放在一起培养时,针杆藻在竞争中 就处于劣势,因此c图中的②表示针杆藻的生长情况。存在竞争时才会降低其K值,选 项D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5.(12分)(创新预测)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发生灾难性影响。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植物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E 3.2 2.8 1.7 1.3 0.5  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_______, 请在给出的坐标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个体为24%, aa个体为4%;侵入该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 则该物种在入侵后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 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的调查。 (4)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 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都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 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区域号 区域植株数 荚果数/植株数 每个荚果中种子数  1 20 8.3 6.0  2 40 6.8 5.9  3 60 3.9 6.2  4 80 2.7 5.9  5 100 2.1 6.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 ②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物种入侵时由于环境资源充足,数量增加很快,呈“J”型曲线。(2)原产地中Aa =72%,故A=24%+×72%=60%,a=4%+×72%=40%;入侵该区后,AA=36%, 故A=36%+×48%=60%,a=16%+×48%=40%,因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3) 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地面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4) 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目越多,平均利用资源就越少。 答案 (1)C 如图 (2)不变 (3)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  (4)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 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大豆的 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 的种植密度增加,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16.(18分)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 (2)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期。 (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则F、D的数量是________。 (4)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a)。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贮存;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 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________。 ②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 来越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图1可以分析出A代表无机环境中的CO2,E代表生产者——绿色植物。图 2中的乙是初级消费者,相当于图1中的F。(2)种群数量最多时种内斗争最激烈。(3)由 于E是生产者,其数量减少后,所有消费者的数量也都减少。(4)先从三级消费者看起, 三级消费者从肉食动物获得了0.18个单位的能量,那么肉食动物的总能量为2.1+5.1+ 0.05+0.18=7.43,但是7.43个单位能量中有5个是外界输入的,所以肉食动物从植食动 物获得的能量是7.43-5=2.43,则植食动物的总能量为2.43+4+9+0.5=15.93,由于 植食动物从外界输入了2个单位的能量,但已被同化,无需减去。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 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43÷15.93=15.3%。因为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不断损耗,流到更高 营养级中的能量会越来越少。 答案 (1)B、C、D、E、F(缺一不可) F (2)A (3)都将减少 (4)①(有机物中)稳定的化 学能 15.3% 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