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测试题 人教版 1.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2.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的变化是(  ) A.效应T细胞增殖分化 B.B淋巴细胞细胞周期变长 C.产生的记忆细胞记住抗原的特征 D.呼吸道中的某些细胞分泌组织胺 【试题出处】2013·湖北黄冈中学模拟 【解析】效应T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增殖;受到抗原刺激时,B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产生组织胺是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过敏原引起的。 【答案】C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3.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HPO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5.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可能存在于②中 C.②中蛋白质异常减少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D.抗体与抗原结合可能发生在③中  6.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定的抗体 B.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 C.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能分泌淋巴因子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 D.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而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7.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饥饿状态下,人体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B.初次接触花粉时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调没有直接关系  8.下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①过程属于体液免疫,②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试题出处】2013·成都一中模拟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a是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是B细胞,T细胞和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相应的效应细胞,当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C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9.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目前,注射“甲流”疫苗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措施 B.受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所形成的效应(浆)B细胞不能与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C.记忆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够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 D.艾滋病、风湿性心脏病都是因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试题出处】2013·临汾一中模拟 【解析】注射甲流疫苗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措施,而不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措施,所以A错误。 【答案】A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10.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是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11.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下图为肾小管及相关结构示意图。  回答问题: (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________(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的。 (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需要________的参与。 (3)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狂犬病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即狂犬病。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染肌细胞,在肌细胞内少量繁殖后侵染附近的末梢神经,然后病毒沿神经进入脊髓,进而入脑导致出现病症,狂犬病一般2周到3个月发病。病人会出现烦躁、怕风、恐水、畏光、痉挛抽搐,终致瘫痪而危及生命等症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可诱使机体产生抗体,抗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也是抗狂犬病病毒主要免疫途径之一,________能裂解靶细胞。 (3)已知狂犬病病毒的G蛋白在囊膜上构成病毒刺突,与病毒致病性有关。若用基因工程技术制造狂犬病疫苗,可以制备________疫苗和RNA疫苗。 (4)被疯狗咬伤后24小时内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以起到预防狂犬病的效果吗?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注射疫苗后经常引起机体发热,若体温一直处于38℃,机体产热________散热。  13.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________处理。 (2)从图2可知,Ⅱ 组与 Ⅳ 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_______,说明血清中的___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 Ⅰ 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________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_______天。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________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f.细菌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