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1.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 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答案:C 2.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这两种真菌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寄生         B.捕食 C.竞争 D.共生 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难度较小。引入的另外一种真菌与原来的真菌由于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相似,所以会发生竞争现象。 3.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解析:选B。由图中曲线相互位置关系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食性存在重叠,但食物来源又不完全相同,故A错。由于食物存在重叠,对共同需要的食物甲、乙、丙之间会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故B正确。仅由图中曲线含义并不能说明物种丙与物种甲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之外的其他种间关系(如捕食),故C错。由于不能确定为捕食关系,也就不能确定能量流动方向为:甲→乙→丙,故D也是错误的。 4.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解析:选C。生物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对于单位面积上个体数目多的生物无法逐个计数。 5.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  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 D.群落丁 解析:选D。分析坐标图中的种群种类和各种种群密度可知,群落丁中的种群种类最多,且各种群密度适中,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6.(2011年东北第一次联考)柑橘潜叶蛾的幼虫能潜入柑橘植株嫩叶和嫩梢的表皮下取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潜叶蛾与柑橘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B.杀虫剂能诱导潜叶蛾向抗药性强的方向变异 C.潜叶蛾大量繁殖会影响柑橘的光合作用 D.用农药杀灭柑橘潜叶蛾的方法属于机械防治 解析:选C。柑橘潜叶蛾的幼虫以柑橘植株嫩叶为食,故潜叶蛾与柑橘存在捕食关系;潜叶蛾大量繁殖会影响柑橘的光合作用;杀虫剂对潜叶蛾的抗药性具有选择作用;农药杀灭柑橘潜叶蛾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 7.(2011年合肥高三第一次检测)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题中①、②、③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优势种的主要原因。而④是灌木形成后的特点。 8.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解析:选C。该杂草地中的生物构成群落,动、植物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因甘蔗田弃耕后,人为干涉因素消失,导致弃耕的甘蔗田物种组成更复杂。 9.(2011年北京西城高三抽样)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解析:选B。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的区别在于演替起始的条件不同。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10.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解析:选D。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群落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光照条件影响着动物的分布、生理、繁殖等,故影响动物群落的演替。 11.(2011年江苏扬州调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的一句,错误的说法是(  ) A.废弃的古道和城池发生着群落的次生演替 B.废弃的古道和城池演替过程中生物的多样性增加 C.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方向 D.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速度加快 解析:选D。两句诗的含义是:晴空下,翠绿的野草连成一片,淹没古道,伸向远方,连接着荒凉的古城。古道和城池发生着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的活动影响着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但不一定使演替加快。 12.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解析:选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由于身体微小,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调查的方法。 13.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能量和有机物 (3)自动调节(自我维持稳态) (4)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5)缺乏有利变异 14.(2010年高考福建卷)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调查日期(月—日) 6-10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 7-20  棉蚜数量(只/株) 0.42 4.79 41.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75.63 2171.46 2173.23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型,在__________(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解析:(1)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后者摄取营养而维持生活的现象。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者短期可能不会对寄主的生命造成威胁,而捕食通常会使被捕食者死亡。由此判断,棉蚜与棉花的关系为寄生。 (2)种群密度的调查中对于植物以及活动范围有限的动物采取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则采取标志重捕法。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曲线为S型曲线,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 (3)在农药的长期选择中,只有抗药性个体才能够生存下来,并通过遗传而导致后代群体抗药性增强,即种群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答案:(1)寄生 (2)样方 S 6-30 (3)增大 15.下图甲表示用某种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图乙为北方某森林中的猞猁与雪兔在90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甲可见,大草履虫的存在与否对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增长有影响,据图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大、小草履虫之间通过________关系而间接发生作用,其作用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两个种群之间通过________关系而直接发生作用,其作用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表明种群与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不同,结果也不同。 (3)据图乙分析,猞猁处于________营养级,猞猁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增长速度较快,混合培养时由于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彼此存在竞争关系,导致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 (2)竞争 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大草履虫处于劣势,最终被淘汰 捕食 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3)第三 一方面直接制约雪兔的数量变化,使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使其他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保持相对稳定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