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50分 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 B.“生存”的“适者”,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解析:由于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谈不上对人类有益或有害,因而A、B、C三项都混淆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条件和目的性,是错误的。D项表明了自然选择中起作用的正确条件。 答案:D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 ①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②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作出科学的解释 ④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过程,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也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答案:D 3.肺鱼在夏季如遇池塘干涸,常藏身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苏醒”。下列各项均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B.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环境迫使肺鱼产生这种变异 D.肺鱼与环境长期斗争的结果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肺鱼能进行夏眠度过干旱的季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4.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人们发现生活在该岛上的某种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种翅特别发达,另一种则退化。由此说明(  )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也是定向的 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C.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 D.自然选择和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答案:B 5.右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可产生多种变异类型。在与农药这种无机环境进行生存斗争时,只有少数个体保留下来,即a→b段,此后这些个体大量繁殖,即b→c段。 答案:D 6.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其深度分布如图乙。下列关于子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的说法合理的是(  )  A.都比父母的长,因为鸟需要适应它们的环境 B.都比父母的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C.不一定比父母的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 D.不一定比父母的长,因为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 解析:由自然选择学说可知,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较短的一代之后性状是无法判断的,不一定比父母的喙长。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7.(10分)用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结果如右图所示: (1)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点。 (2)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______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 (3)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 解析:(1)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导致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 (2)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 (3)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少数。 答案:(1)b (2)不定向的 前 选择 (3)含抗药性基因的个体较少 8.(16分)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个体数量逐渐上升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__________的个体。[高考资源网KS5U.COM] (2)在消灭害虫的方法上,从实验结果上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二所示的基因突变。阐述你从图二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不同蝇的DNA序列,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如图为编码甲、乙、丙三种蝇呼吸酶的部分相对应的基因片段、DNA单链及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  如果让c′链和b′链分别与a链混合,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与甲的亲缘关系最近的蝇是________,上述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_______(方面)的证据。 解析:(1)用药物处理,只能杀死抗药性差的个体,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2)从图中可知,应用电离辐射比使用药物的杀虫剂效果好。(3)从图二可知,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4)碱基序列越相似,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答案:(1)抗药性 (2)电离辐射处理效果比杀虫剂好,杀虫剂处理时间长了害虫种群抗药性逐渐增强 (3)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②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内容正确即可) (4)丙 分子水平上(或分子生物学) [教师备选题] 9.日本有一种鹰仅存十几只,研究人员发现,因环境改变导致雌鹰产的卵壳薄而脆,孵化难以成功而濒临灭绝。解释这种现象可用(  ) A.定向选择 B.生存斗争 C.适者生存 D.遗传变异[高考资源网KS5U.COM] 解析: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在生存斗争中,有利变异通过遗传逐代积累,不利变异逐代淘汰。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日本这种鹰产的卵壳薄而脆,孵化难以成功而濒临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具体体现。 答案:C 10.如图,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解析:图中理论值和实际值的差异是由生存斗争导致的,两线之间的数量差值代表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答案:B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