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3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选择题
1. 1982年,国家将扫盲列入宪法,从根本上说明了 ( )
A.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B.文盲的大量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
C.中国为了尽快摘掉“文盲大国”的帽子
D.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
2. 对下图变化的原因,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善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3. 阅读以下两副对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请为这两副对联选择一个合适的横批 ( )
A.依法治国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4. 邓小平曾经说:“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 )
A.全面学习苏联,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5. “老三届”指的是在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汕头某校张老师作为一位“老三届”,他最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 )
A.“文革”中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B.参加红卫兵,串联去北京
C.学校搞“教育大革命”,学习之余要参加生产劳动
D.恢复高考后,参加高考并考上北京师范大学
6. 右面是1977年以来几个重要年份高考报考与录取人数统计图。导致图中1977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B.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不够
7. 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剧组曾邀请
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
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 )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建成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8. 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取得这一成就的措施不包括 ( )
A.对旧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造,确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
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D.制定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7年邓小平告语天下,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平等,就首先要实现知识面前的平等,教育权利的平等。他立排众议,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后人评价:恢复高考一年后,中国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证明,恢复高考和后来的开放留学,是促使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两大里程碑式的举措。
——引自《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壮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恢复高考制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趋势对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文革”时期及以后对高等教育的态度,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 案
1.A 2.D 3.B 4.D 5.C 6.C 7.C 8.D
9. (1)影响: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历史性转折的到来,促进了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新兴边缘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科技高度发展,如航天事业、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等,使中国跨进世界强国之列。
(3)启示:对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与否,对国家、社会进步影响深远。当今,我国要坚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提倡科技创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