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示范高中2013届《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题(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4分,共52分)
1.据调查,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例如在宁夏山区,重度营养不良的儿童占15%以上,其中部分婴幼儿身体浮肿。其原因很可能是(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多 B.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C.血糖含量过高 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2.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3.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共同维持的
4.与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关的生理活动是( )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尿素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增多
C.人组织细胞受损后,通过再生产生新的细胞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5.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
A.细胞中DNA含量相对稳定 B.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D.血浆pH相对稳定
6.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命诞生的历史,内环境稳态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代谢的正常结果,也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前提条件
C.内环境是由高等动物机体内所有液态物质组成的,其稳态是动态的、相对的
D.内环境的稳态需要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来实现
7.下图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 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8.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速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于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人到高原后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
9.人体内对稳态维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
A.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 B.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C.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D.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10.下列曲线中,能表示人体大量喝水时,胃液pH变化的是( )
11.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②③④ D.只有①②③⑤
12.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C.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加强并将CO2排出
D.剧烈运动时细胞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浆,血浆pH也明显上升
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氧化分解不可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C.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D.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14.(8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写字母,在“_______”上写名称。)
(1)图中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_______________,红细胞中的氧进入细胞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该过程至少穿过_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2)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_,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_________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3)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机体会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的血糖仍能________________。
15.(6分)H1N1流感病毒会引起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有人在刚刚有点发烧时就服用扑热息痛药,使体温迅速下降。
(1)医生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的良性反应,是人体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维持机体稳态的集中体现。
(2)发烧现象产生时,细胞中________(细胞器)产生的能量能够使体温上升。
(3)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请写出下图中4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16.(12分)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内环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
(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____,⑤为____________。
(4)用简明短语表述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还必须有______的参与。
17.(10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内环境稳态概念图,据图回答: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常人血浆pH为_____________,血浆的pH这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有关。
(3)一个人长时间发高烧,会引起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4)目前普遍认为人体在维持稳态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机体完整的调节。
18.(12分)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需要调节。请利用活鸡血完成下列与稳态调节有关的问题。
(1)为了验证血浆中的无机盐含量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现提供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活鸡血、生理盐水、10%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显微操作器材等,请设计实验,并预期结果。
方法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2支洁净的试管甲、乙中,分别测定pH并记录,再向甲管中滴1滴5%的盐酸溶液,乙管中滴1滴1%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 min,再分别测定pH并记录,观察各管颜色变化。
①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他需要的实验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引起血浆大量渗透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加,出现身体浮肿。)
2.B(转氨酶主要存在于心脏和肝脏,当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细胞破裂后大量进入血浆,因此血浆中转氨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3.D(内环境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内环境渗透压、pH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4.D(剧烈运动时汗多尿少,故尿素含量有所下降;干渴时为保留水分,尿量明显减少;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夏天人体通过汗液的蒸发带走了大量的热量。)
5.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稳态应包含血浆渗透压、血糖、血浆pH的相对稳定,而细胞中的DNA不属于内环境,故不属于该范畴。)
6.C(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其主要成分是水,还包含其他非液态物质,如O2、CO2等。)
7.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液不能进入淋巴。)
8.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使人体细胞代谢出现紊乱。)
9.B(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0.A(胃液分泌到消化道中为外界环境。当喝大量水时,pH会明显升高,而不会像内环境一样维持稳定,但不会高于中性。)
11.C(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液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过多时,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液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2.C(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稳态遭到破坏时,酶促反应速率未必加快;CO2过多会使机体加速排出多余的气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剧烈运动时细胞产生大量乳酸,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对,pH值并不会明显上升。)
13.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
二、14.(1)[B]组织液 C→B→A 12 (2)升高 神经 (3)维持相对稳定
15.(1)神经-体液-免疫 (2)线粒体
(3)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B、C对应内环境成分可颠倒)
16.(1)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理化性质
(2)消化吸收 气体交换 泌尿与汗液分泌
(3)养料和氧气 CO2等废物
(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5)循环系统
17.(1)组织液 血浆 内环境 酸碱度 (2)7.35~7.45 缓冲对 (3)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8.(1)①取3支试管,编号甲、乙、丙,分别加入生理盐水、10%NaCl溶液、蒸馏水各2 mL ②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活鸡血,振荡摇匀,放置5 min ③分别取3支试管内的混合液各1滴置于3张洁净的载玻片上(编号),做成临时装片 ④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的形态,并记录结果 结果:生理盐水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10%NaCl溶液中的红细胞皱缩;蒸馏水中的红细胞破裂
(2)①缺少对照。应再增设两个蒸馏水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 ②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加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前后的pH值也基本不变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