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
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构成动态平衡[高考资源网]
C.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D.稳态是指体内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维持相对的稳定
解析:选C。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HPO等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
解析:选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淋巴细胞既存在于淋巴中,也存在于血浆中。人体血浆的pH稳态是依靠各种缓冲对来维持的。
3.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解析:选A。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有可能发生疾病,如人体缺铁会导致贫血;内环境稳态如温度、pH平衡等条件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酶活性的重要条件,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人在寒冷环境中,会不自主地出现“寒战”。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产生的生理效应是( )
A.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减少散热量
B.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收缩,减少散热量
C.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D.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答案:C
5.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B.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C.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D.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解析:选D。温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内脏等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降低代谢属于减少产热,不是散热方式。
6.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HPO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解析:选D。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分泌产生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机体对水分的重吸收;内环境中有由多对缓冲物质(如磷酸盐、碳酸盐等)构成的缓冲体系;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部;内环境的稳态是一个自动调节的过程,需要多种器官和系统的参与。
7.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葡萄糖 B.激素
C.氨基酸 D.血红蛋白
答案:D
8.如图所示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ks5u.com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选C。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⑤为CO2、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9.下图是人体内环境中血糖调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Ⅰ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Ⅰ、Ⅱ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Ⅰ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元分解
D.结构A代表下丘脑,其分泌的醛固酮在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
解析:选A。血糖平衡既有激素调节,也有神经调节。图中Ⅰ激素是胰岛素,Ⅱ激素是胰高血糖素,Ⅲ激素是肾上腺素,结构A代表下丘脑。胰岛素是降低血糖含量的,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能够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元、转化为其他物质。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的,可以促进糖元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拮抗作用,醛固酮是由肾上腺分泌的。
10.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B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
C.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D.在炎热环境时,人体主要通过减少产热,增加散热来调节体温
解析:选D。所需知识点主要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有关知识。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寒冷时,通过皮肤血管的收缩,减少血液流量,从而减少热量散失;同时,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通过体液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获得更多热量。在炎热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使其蒸发散热。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
A.细胞核中DNA含量相对稳定
B.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D.血浆pH相对稳定
答案:A
12.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食物缺碘—甲状腺激素
B.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
C.过度饥饿—胰岛素
D.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解析:选B。食物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将减少;食物过咸―→体内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过度饥饿―→血糖浓度低―→胰岛素分泌减少;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因甲状腺激素属升温激素。
13.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 g 葡萄糖后,在180 min 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高考资源网]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 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b在120 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元及非糖物质
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解析:选B。由图中信息知道,a可能是糖尿病病人,3小时血糖浓度仍然很高,若是高胰岛素血症其血糖浓度应该低于正常血糖浓度。b、c是正常人,血糖能够维持正常水平。d是低血糖患者,血糖始终低于正常血糖浓度。30 min内血糖升高是由于肠道吸收糖造成的。
14.某人因感染而引起发烧,一般情况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发烧是机体抵御疾病的一种重要机制
B.在持续高烧期,病人丧失了体温调节能力
C.因机体体温升高,不利于病毒和细菌的生存
D.由于体温升高,可能抑制了某些酶的活性
解析:选B。人体发烧时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同时病人的体温较正常人的高,所以不利于体内寄生生物的生存,故发烧是机体抵御疾病的一种重要机制。由于发烧病人的体温偏高,可能出现因高温酶活性受抑制的现象。发烧病人的体温调节能力并没有丧失。
15.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多则渗透压大
解析:选D。渗透压的形成主要与溶质微粒的多少有关,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反之则渗透压越低。
16.在血浆、组织液和组织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解析:选A。组织细胞是代谢的场所,在代谢中不断消耗O2以氧化分解有机物并产生CO2。组织细胞(细胞内液)中的O2来自组织液,组织液的O2又来自血浆,血浆中的O2则来自肺泡(外界空气)。气体交换的基本方式是扩散,其方向是由高浓度→低浓度,因此O2浓度高低顺序为外界空气>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即组织细胞中的O2浓度最低。
17.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最确切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来维持的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的调节作用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生质是保持不变的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析:选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18.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中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高考资源网]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解析:选C。组织液的增多有可能为自身渗透压增加而吸收水分,也有可能是与之有关的血浆、淋巴等渗透压的降低而引起。
19.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解析:选A。内环境是体内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而线粒体基质位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
20.高温环境中劳动,出大力流大汗,口渴难耐时,内环境渗透压会如何变化?应对措施是什么( )[高考资源网]
A.渗透压升高;补充淡盐水
B.渗透压升高;大量补充清水
C.渗透压降低;补充生理盐水
D.渗透压不变;补充葡萄糖溶液恢复体力
解析:选A。高温环境大量出汗,失水多于失盐,渗透压升高,应及时补充淡盐水。
21.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增加
解析:选A。人所处的环境温度降低,冷觉感受器兴奋,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耗氧量增多。在寒冷环境中,排汗减少,尿量增多,抗利尿激素减少。
22.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解析:选C。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23.如图是在寒冷环境中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的分泌增加,但与神经调节无关
B.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
C.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不促进代谢
D.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增加
解析:选C。从外界寒冷到下丘脑分泌激素是完整的反射弧;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减少;注射③后,血浆中③增多,负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减少。
24.如图表示甲、乙、丙3种海螃蟹在其他生活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天然海水的浓度约0.5 mL/L)。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差的是乙蟹
B.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活的是丙蟹
C.在盐浓度比天然海水还低的海水中才能发挥调节能力的是甲蟹
D.随海水盐度增加,丙蟹的血液浓度不变
解析:选D。据图,乙蟹的血液浓度随海水盐度的变化而变化,说明乙蟹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差。海水盐度在变化,但丙蟹的血液浓度相对稳定,说明丙蟹的渗透压调节能力强,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活。当处在盐浓度比天然海水还低的海水中时,甲蟹的血液浓度相对稳定,当处在盐浓度比天然海水高的海水中时,甲蟹的血液浓度随海水盐度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甲蟹在盐浓度比天然海水还低的海水中才能发挥调节能力。
25.某科研小组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3只白鼠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首次注射时,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①,二次注射时,起对照作用的是②
B.与首次注射相比,二次注射后,②号白鼠保持高血糖症,③号白鼠血糖下降
C.首次注射时,②、③号白鼠注射肾上腺素,也会出现高血糖症
D.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白鼠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解析:选D。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细胞等,并促使血糖在这些细胞内或被氧化分解,或合成糖元,或转化为非糖物质(脂肪、非必需氨基酸)。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细胞。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2分)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________;E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_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
(5)组织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高等动物体内的血浆(A)、组织液(B)和淋巴(C)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另外,组织液还可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淋巴经左右锁骨下静脉可汇入血浆。
(2)D吸收营养物质,应为消化系统;E排出代谢废物,应为泌尿系统。
(3)、(4)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其中Na+、Cl-、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需经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进入内环境,而体内细胞产生的尿素等代谢废物需经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温度和渗透压等都是相对稳定的,为细胞代谢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的条件。
答案:(1)细胞外液(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2)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消化 循环
(4)循环 泌尿
(5)适宜的温度和pH等
27.(12分)如图为人体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⑥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再引起③与④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和内脏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热量增加。与此同时,皮肤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的分泌受②________的控制,④的分泌受________的控制。
(3)⑤是由________分泌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体温调节中,寒冷会刺激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把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和综合,把兴奋传到皮肤、肾上腺,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骨骼肌、肝脏产热增多。水平衡中由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1)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 代谢活动增强 毛细血管收缩
(2)促甲状腺激素 神经
(3)下丘脑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28.(13分)图1表示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A~D代表激素,①~④表示过程。据图回答。
[Ks5u.com]
图1
(1)下丘脑在维持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图1中激素A的名称是________。
(2)饥饿状态下,导致血糖升高的神经调节过程是:低血糖刺激下丘脑,一方面引起延髓糖中枢的反射性兴奋,并由神经调节肝脏的代谢;另一方面经由________,促进________和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B和C,以协同升高血糖。[Ks5u.com]
(3)给成年的肥胖者和非肥胖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溶液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图2。
图2
①开始时的30 min内,血糖上升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小肠腔中的葡萄糖通过________方式被吸收入血液。30 min后,在较高浓度________的调节下,肝细胞内的反应过程________(填图1中的数字序号)显著加强,使血糖恢复正常。
②图2表明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与非肥胖者在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分泌量两方面的差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这一事实说明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低,肥胖是导致________的危险因素。
解析:(1)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与水平衡有关的激素为抗利尿激素。
(2)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将兴奋传递给延髓糖中枢,引起延髓糖中枢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肝脏代谢;同时,交感神经刺激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
(3)①葡萄糖由小肠进入血液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和扩散。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元(①)和分解(③),使血糖浓度降低。
②由题图2可知,当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和非肥胖者的血糖浓度变化基本相同,但肥胖者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高于非肥胖者。肥胖易导致Ⅱ型糖尿病。
答案:(1)抗利尿激素 (2)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
(3)①主动运输和扩散 胰岛素 ①③ ②两者血糖浓度的变化基本相同;肥胖者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高于非肥胖者 Ⅱ型糖尿病
29.(13分)某校生物兴趣小组选择了“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课题研究。欲探索一下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血浆渗透压的高低。现已得到了两类动物的血液,并已离心分离出两类动物的血浆各50 mL。请你帮助设计实验以完成研究任务。
(1)设计原理:在半透膜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时,会发生渗透作用。
(2)应准备的仪器有烧杯、长颈漏斗、半透膜、细线、铁架台等。
(3)实验的步骤:
①先将淡水动物的血浆倒入烧杯中。
②用半透膜封住长颈漏斗的口,用细线将半透膜扎紧。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液面上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用到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①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具体到本题中则表现为半透膜两侧溶液的体积发生改变。由于是探究性实验。实验的预测有三种可能,依次作答并与结论相对应即可。
答案:(3)③将海洋动物的血浆倒入漏斗,将漏斗浸入到烧杯中并使漏斗管中的液面与烧杯中的液面平齐,一段时间后观察漏斗管中液面的变化 (4)①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高于淡水动物 ②液面不变,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与淡水动物相等 ③液面下降,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低于淡水动物 (5)漏斗管中液面上升,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高于淡水动物 海洋浓度高于淡水,海洋动物长期适应环境,故血浆渗透压高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