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湖南二轮复习生物知能达标测评:1-17课本实验与拓展
1. 无论是孟德尔、摩尔根还是萨顿,都采取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才会在遗传学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下面关于他们的研究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摩尔根虽然做的实验与孟德尔的不同,但也是采用的“假说—演绎”法
C.摩尔根不仅证明了遗传因子确实存在,还了解到了它的位置
D.萨顿通过显微镜观察到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
解析 D 孟德尔和摩尔根都运用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同:孟德尔通过研究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通过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不仅证明了遗传因子确实存在,而且还得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的结论。萨顿运用“类比推理”得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的结论,并非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这一事实的。
2.对下列图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①表示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可见其液泡体积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深
B.若图②是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某视野中的图像,则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右移动
C.若图③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D.若图④是利用2 m×2 m的样方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的种群密度(圆圈表示个体),则该样方内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2.75株/m2
解析 A 图①通过用吸水纸将0.3 g/mL的蔗糖溶液吸引到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外面,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结果是洋葱表皮细胞液泡体积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深。若图②是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某视野中的图像,则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甲是低倍镜,乙是高倍镜,显微镜物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放大倍数增加,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估算种群密度,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应为10/4=2.5(株/m2)。
3.(2011江苏,4)某研究组获得了水稻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
A.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B.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C.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D.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解析 B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缺少叶黄素时对红光的吸收差异不显著;叶绿体中色素层析后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以水稻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作实验材料,色素带缺第2条。
4. 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研究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好选择调查的遗传病以及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
A.白化病;在周围熟悉的4~10个家系中调查
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苯丙酮尿症;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D.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解析 B 明确被调查的遗传病最好是单基因遗传病,可排除D(因为多基因遗传病是由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其遗传方式很难确定);明确只有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才能知道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以排除A、C。此外,在群体中随机调查,只能得到遗传病的发病率;被调查的单基因遗传病最好是发病率较高的,白化病、苯丙酮尿症不符合要求。
5.如下两组实验示意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左图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右图是温特的琼脂块实验
②左图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为尖端。③右图实验能够说明产生促进生长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④根据左图实验可以推测: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会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传递某种影响。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解析 A 左图实验能够说明引起向光弯曲生长的“影响”来自受单侧光照射的尖端。右图实验才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6.(2010江苏,19)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结果合理的是( )
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①
将洋葱表皮分别置于质量分数为0.2 g/mL和0.3 g/mL蔗糖溶液中,观察并比较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
质量分数为0.2 g/mL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
②
将豆腐分别置于10 ℃、20 ℃、30 ℃的环境中观察并比较毛霉的生长情况
在10 ℃环境中毛霉生长最好
③
调查并比较同一地段甲区(腐殖质较丰富)和乙区(腐殖质不丰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甲区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更高
④
用两种不同浓度2,4-D溶液分别处理月季插条形态学下端,观察并比较扦插后的生根数
低浓度2,4-D处理的插条生根数总是更多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解析 C 本题综合考查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和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等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课本实验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因此A选项错误。毛霉应在20 ℃环境中生长最好,故B错误。腐殖质越丰富的环境中,土壤中小动物越多,所以C选项正确。低于最适浓度范围内,随2,4-D浓度的增加,插条生根数量增加,故D选项错误。
7.(2011河南汝阳模拟)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菠菜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时,通常看不到染色体,是因为( )
A.叶肉细胞中没有DNA的主要载体
B.放大倍数不够(若用电子显微镜则可看到)
C.高倍显微镜使用不当
D.叶肉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成熟细胞,不再分裂
解析 D 菠菜叶肉细胞的细胞核是有DNA的主要载体——染色质的,但细胞只有在分裂时,才由染色质形成染色体。叶肉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成熟细胞,不再分裂,所以看不到染色体,即使用电镜也看不到染色体,并不是高倍镜使用不当造成的。
8.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分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解析 C 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肯定未破坏神经中枢)后,刺激左后肢,右后肢不出现收缩(实际上左后肢也不收缩)的现象,说明左后肢的感受器受损,或传入神经受损,或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同时受损;刺激右后肢,左后肢无反应(右后肢能收缩),说明左后肢的效应器受损,或传出神经受损,或效应器和传出神经同时受损。综上所述,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传入神经和效应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感受器和效应器、感受器和传出神经等)。
9.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解析 A 本题考查实验设计能力。应从实验的目的入手找到实验的自变量,再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一般做法是:给对照组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昏迷等症状,再给实验组小鼠注射适量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苏醒过来,从而证明胰岛素确实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
10.(2011上海宝山模拟)如图所示实验,甲、乙、丙切去顶芽,丁顶芽不切除。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将切下的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再将琼脂块置于丙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图示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预测正确的是( )
A.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2
B.主枝直立生长的只有丙
C.能弯向光源生长的只有丁
D.丁中4号芽较5号芽优先生长
解析 B 甲切去顶芽,解除了顶端优势(其他均未解除),所以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1。 单侧光影响胚芽鞘尖端,对琼脂块和胚芽鞘下端的生长素分布不会产生影响,所以丙主枝直立生长,乙、丁主枝都弯向光源生长,处理后的甲的主枝因缺少生长素而不生长。丁中顶芽对距它更近的4号芽抑制更强,所以5号芽较4号芽优先生长。
11.(2011江西模拟)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第1~5年种群呈J型增长
B.第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
C.到第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
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解析 C 本题考查对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抓住λ的含义是准确解答该题的关键。假设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根据指数函数的特点,λ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由图可知:种群数量在第1~5年呈指数式增长,为J型曲线;到第9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种群数量在第9~20年之间不断减少,至第20年时,种群数量维持稳定,数量最少;在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0,增长速率也为0。
12.(2011浙江理综,5改编)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存活率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年龄
/岁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存活数
/只
1000
801
789
776
764
734
688
640
571
439
252
96
6
3
死亡数
/只
199
12
13
12
30
46
48
69
132
187
156
90
3
3
A.存活率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数据则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率曲线可用图中曲线3表示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解析 B 本题考查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存活率曲线图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存活率(如0岁的存活率为801/1 000×100%=80.1%,1岁的存活率为789/801×100%=98.5%),确实来源于存活数,所以A正确。该种群的存活率曲线前段平缓,后段急剧下降,可用图中曲线1表示,B错误。分析存活率曲线可知,早期死亡率很低,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所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该野山羊种群与人类和其他某些哺乳动物等,早期死亡率很低,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曲线1)。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曲线3)。水螅、小型哺乳动物等,种群各年龄的死亡率基本相同(曲线2)。
13. (2011广东生物,29)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颜色会影响消费。小李同学拟研发“绿色”食用色素,他以生长很快的入侵植物水葫芦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 提取叶绿素
―→―→―→
实验二 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取一些叶绿素粗产品,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于室温(约25 ℃)下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号
叶绿素溶液
(mL)
调pH至
处理时间
(min)
溶液颜色
①
3.0
Y
10
绿色
②
3.0
7.0
10
绿色
③
3.0
6.0
10
黄绿色
④
3.0
5.0
10
黄褐色
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
请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食用叶绿素的X应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Y应该为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不适用于____________食品,否则_______________。
(4)小李想了解叶绿素产品中是否含有其他色素,请你提供检测方法并简要写出主要步骤。
解析 该题在一个崭新的情景下联系生活实际考查了课本中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相关内容。(1)考查了二氧化硅的作用(使研磨更加充分)。(2)考查了实验时梯度设置的等距原则。(3)依据表格中所给的信息,可知叶绿素在pH较低时不稳定,会分解。(4)主要考查了课本中绿叶中色素分离的实验步骤: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及其注意事项,最后是观察和记录。
答案 (1)二氧化硅(SiO2) 它可加速研磨(它可使研磨更充分 (2)8.0 pH设置应遵循等距原则(此实验以1.0作为pH梯度间距) (3)酸性(pH小于6.0的) 天然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 (4)层析法。第一步:制备滤纸条;第二步: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叶绿素提取液的滤液,划滤液细线;第三步:将滤纸条放在层析液中,注意层析液不要没及滤液细线;第四步:观察并记录滤纸条上的色素带的条数和颜色。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