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湖南二轮复习生物知能达标测评:1-5细胞呼吸
1.(2011山东烟台质检)人体内氢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转移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①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水中的H只来自于—NH2
B.在缺氧的情况下,③过程中不会发生脱氢反应
C.M物质是丙酮酸,④过程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中
D.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②③过程发生于线粒体中
解析 C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水中的H来自于氨基和羧基。在缺氧的情况下可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一阶段(③过程)产生丙酮酸属于脱氢反应。M物质是丙酮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乳酸(④过程)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不是线粒体,所以④过程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中。氧气充足的情况下,③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2. 巴斯德发现,利用酵母菌酿酒的时候,如果发酵容器中存在O2,会导致酒精产生停止,这就是巴斯德效应。直接决定“巴斯德效应”发生与否的反应及其场所是( )
A.酒精+O2―→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B.丙酮酸+H2O―→CO2+[H],线粒体基质
C.[H]+O2―→H2O,线粒体内膜
D.H2O―→O2+[H],类囊体薄膜
解析 C “巴斯德效应”的发生是因为发酵容器中存在O2并参与有氧呼吸过程,导致酒精产生停止。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O2与[H]结合产生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3. 提取鼠肝脏细胞的线粒体为实验材料,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大;当注入葡萄糖时,测得氧的消耗量几乎为0;同时注入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时,氧消耗量又较大。对上述实验结果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内进行的是丙酮酸彻底分解和消耗氧气生成水的过程
B.线粒体内不能分解葡萄糖,但能分解丙酮酸
C.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不需要消耗氧气
D.有氧呼吸中,水的参与和生成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解析 D 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反应,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线粒体内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反应,水参与第二阶段反应,水的生成则发生在第三阶段,所以有氧呼吸中水的参与和生成都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
4.(2011福建漳州模拟)从内地到西藏旅游,到达西藏后很多人会出现乏力现象,原因是在缺氧的环境下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增强,导致内环境乳酸增多、pH略有下降
B.无氧呼吸增强,导致细胞释放的能量减少
C.细胞质基质产生的能量增多,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减少
D.由于氧气缺乏,导致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减少,从而影响了第二、三阶段
解析 D 到达西藏前人体细胞不进行无氧呼吸或无氧呼吸很弱,到达西藏后,人体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明显减弱)和无氧呼吸(明显增强)。其中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会使pH略有下降(下降幅度很小)。无氧呼吸中有机物分解不彻底,所以细胞释放的能量减少。若细胞呼吸方式改变前后消耗的有机物相等,则细胞质基质产生的能量不变,因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但实际上在缺氧的环境下,机体消耗的有机物相对增多,以缓解能量欠缺,所以细胞质基质产生的能量增多,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减少。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不需氧气,氧气缺乏直接影响第三阶段,通过机体调节间接使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增多,以缓解能量欠缺。
5. 下图表示某植物幼根的细胞呼吸过程中,O2的消耗量和CO2的产生量随环境中O2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其中线段XY=YZ,则在氧浓度为a时( )
A.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多
B.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相等
C.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
D.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多
解析 C 当XY=YZ时,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等于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是无氧呼吸的1/3,释放的能量却是无氧呼吸的近5倍。
6. 将某种植物置于CO2浓度较高的环境中,温度分别保持在5 ℃、15 ℃、25 ℃和35 ℃下,改变光照强度,测定该条件下CO2的吸收速率,得到下图甲中所示的结果。在甲基础上,可得出不同温度下X的值,如乙所示。整个实验中,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充足,且各温度下相应的呼吸速率不变。据图判断X表示该植物不同温度下的 ( )
A.呼吸速率 B.最大光合速率
C.最大净光合速率 D.光饱和点
解析 B 据图可知,5 ℃、15 ℃、25 ℃、35 ℃条件下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约为5.0、6.0、6.0、3.5;呼吸速率分别约为0.5、0.5、2.0、3.0;最大光合速率分别约为5.5(5.0+0.5)、6.5(6.0+0.5)、8.0(6.0+2.0)、6.5(3.5+3.0);光饱和点分别约为5.5、5.5、7.5、6.0。所以图乙中的X是不同温度下该植物的最大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
7. (2011海南,26)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状态一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钟罩内(如下图所示),其中A不密封,B、C密封。B内培养皿中盛有Ba(OH)2溶液,A、C内培养皿中盛有蒸馏水,各培养皿中液体的体积相同。该实验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判断,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理论上讲,培养一段时间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B中的幼苗生长量比C中的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中的幼苗生长量比C中的______________ (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三个装置的自变量:A不密封,可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较充足;B密封且其中二氧化碳被Ba(OH)2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浓度极低;C密封,其中二氧化碳不被吸收,二氧化碳浓度较低。因此该实验是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幼苗光合强度(或生长量)的影响。预计B中的幼苗生长量比C中的小,因为B中缺二氧化碳,影响暗反应进而影响整个光合作用的进行。A中的幼苗生长量比C中的大,因为二氧化碳较为充足,光合作用强。
答案 (1)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幼苗光合强度(或生长量)的影响 (2)小 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可以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而玻璃罩内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钡溶液吸收) 大 二氧化碳较充足,光合作用较强(可以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
8.(2011福州模拟)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来探究某种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以下是他的实验方案,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①选取健壮且高度、生长状况等基本一致的豌豆幼苗若干株,随机均分为10组;
②预先将豌豆幼苗放在25 ℃下,培养4天,使得所有材料都保持相同的生理状态,测得其相对呼吸速率为10;
③将培养后的豌豆幼苗再放到不同温度的________环境中培养3 h后,每隔一小时测定一次相对呼吸速率;
④将测定的结果绘制成曲线图,结果如图所示(最初3小时虚线部分为推测值)。
(2)实验至7 h,发现有一组豌豆幼苗全部死亡,则该组实验温度最可能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图分析,最接近豌豆幼苗呼吸作用最适温度的是________。
(4)从各条曲线的情况综合分析,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才能称为最适温度。
(5)与预处理步骤②的目的(排除最初生理状态差异的干扰)最接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测定苹果中的还原糖之前,将苹果榨成苹果汁
B.“半叶法”测定光合作用前,将植物饥饿12 h
C.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
D.标志重捕法估计动物种群密度时,将第一次捕捉到的动物做上标记
解析 探究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可采用梯度法,即将变量(温度)设计为等差数列,分别作用于实验对象,然后观察实验对象对此做出的反应,同时实验时应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包括生长状况、光照、时间等。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实验题的重要一环。本题中,根据对曲线的对比分析,可以确定最适温度,推测不同温度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引起该结果的原因;预处理步骤②的目的是排除生理状态不同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与此最接近的是B,排除机体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答案 (1)③无光(黑暗) (2)55 ℃ 温度过高使呼吸酶失活,细胞呼吸停止 (3)35 ℃ (4)能长期维持最快呼吸速率(在长时间条件下最大呼吸速率对应的) (5)B
9.(2011浙江台州二模)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条件下不能进行酒精发酵,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抑制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也有同学认为是有氧呼吸产生的ATP抑制了酵母菌无氧呼吸。请完成下列实验。
(1)供选的实验试剂: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溶液、酵母菌细胞溶液(试剂1)、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试剂2)、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试剂3)、ATP溶液、蒸馏水。
(2)实验步骤:
①取相同的12个锥形瓶完成如上装置4套,依次编号为A、B、C、D。每组1号锥形瓶中都加等量且适量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3号锥形瓶中都加等量且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②A、B、C、D 4套装置的锥形瓶2中均加入10 mL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溶液和10 mL________(试剂1、试剂2、试剂3)。然后,
A装置锥形瓶2中加入2 mL蒸馏水;
B装置锥形瓶2中加入____________;
C装置锥形瓶2中加入____________;
D装置锥形瓶2中加入____________。
③A、B、C、D 4套装置均先持续通入N2 5 min,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再将4套装置分别处理如下:A、B装置持续通入N2,C、D装置持续通入空气。A、B、C、D 4套装置中,________________为对照组。
④将4套装置放在温度相同且适宜(25~35 ℃)的条件下培养相同且适宜(8~10 h)的时间。
⑤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是否进行无氧呼吸。
(3)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①若只有装置________________中变混浊,则酵母菌无氧呼吸受ATP抑制,不受氧气抑制;
②若只有装置____________中变混浊,则酵母菌无氧呼吸受氧气抑制,不受ATP抑制;
③若只有装置____________中变混浊,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既受ATP抑制,也受氧气抑制;
④若________________,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既不受ATP抑制,也不受氧气抑制。
解析 该实验是探究性实验。实验之所以选用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是因为细胞质基质是无氧呼吸进行的场所,如果用酵母菌细胞溶液(试剂1),则进行有氧呼吸也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结果不能说明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自变量是蒸馏水、ATP溶液和N2、空气(含氧气)。对照组既没有ATP溶液也没有空气。
答案 (2)②试剂2 2 mL ATP溶液 2 mL蒸馏水 2 mL ATP溶液 ③除去锥形瓶中的氧气 (使锥形瓶中成为无氧环境) A ⑤4套装置的3号瓶中是否变混浊 (3)①A、C ②A、B ③A ④全部装置中变混浊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