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66:免疫调节
【课标要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考向瞭望】特异性免疫的相关过程。
【知识梳理】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淋巴结等。
(二)免疫细胞:是指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主要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后者又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
(三)免疫活性物质: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效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以及溶菌酶等。
(四)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比较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二、免疫系统的调节
(一)非特异性免疫
1、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二)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1、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
3、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清除。
(三)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比较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区
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
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基础
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源头
B细胞
T细胞
杀菌物质
特异性抗体
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
作用过程
关系
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
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思考感悟】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人体能够靠反射对病菌或病毒作出反应吗?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并不能靠反射对其作出反应。
【基础训练】
1、在下列细胞及其所对应的产物中,错误的是( A )
A、浆细胞——单克隆抗体 B、效应T细胞——干扰素
C、胰岛B细胞——胰岛素 D、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
2、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C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⑦
3、某男子接触过某种禽流感的家禽,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该男子终身具有抵抗该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B、该男子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感染这种流感病毒的患者
C、该男子获得的对这种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该男子具有抵抗各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高考模拟】4、(2007广东生物12)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B )
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C、体内的B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D、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
5、(2008川延考理综3)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B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产生的效应T细胞分泌抗体
B、T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产生的浆细胞分泌抗体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产生的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产生的效应B细胞攻击靶细胞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