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测试题 时量:4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人在发高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根本原因是 ( ) A. 消化道内食物尚未消化 B. 发烧使胃肠蠕动减弱 C. 体内的食物残渣排出受阻 D. 高烧使酶的活性减弱 2.同一个体内的各类活细胞所含酶的 ( ) A.种类有差异,数量相同 B.种类有差异,数量不同 C.种类无差异,数量相同 D.种类无差异,数量不同 3.下图纵轴为生成物量,横轴为反应时间,其中能正确表示酶浓度增加,而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变化的曲线图是(图中虚线表示酶浓度增加后的变化曲线) ( ) 4.将刚采摘的甜玉米立即放人沸水中片刻,可保持其甜味。这是因为加热会 ( ) A.破坏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 B.改变可溶性糖分子结构 C.防止玉米粒发芽 D.提高淀粉酶活性 5.如图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解读此图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 A.三个处理中,b是此酶促反应的最适条件 B.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不可能是酶制剂的量的不同 C.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反应物的量的不同 D.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很可能是处理温度的不同 6.关于活化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是反应物分子从常态变为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B.加热、加压通常能使反应物分子获得足够的活化能 C.无机催化剂使反应物分子获得的活化能的总量更多而加快反应速率 D.酶能降低反应物分子发生反应的活化能而使反应更容易进行 7.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分子ATP彻底水解后得到三分子磷酸基、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 B.ATP能溶于水,制成的药剂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C.细胞内ATP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对于构成生物体内部稳定的供能环境具重要意义 D.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只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8. 在水深200米的深海,光线极少,能见度极低,一般动物极难生存。有一种电鳗有特殊的适应性, 能通过自身发出高达5 000 V的生物电,击昏敌害,获取食物,保护自己。电鳗生物电的直接来源是 ( ) A.葡萄糖氧化分解 B.氨基酸氧化分解 C.脂肪的氧化分解 D.ATP的水解 9.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B.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10.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植物一生光合作用过程中生成的ATP多于呼吸作用生成的ATP B、肌细胞收缩时ATP与ADP比值上升 C、细胞中的吸能和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有关 D、细胞内的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11.下图中表示动物肌细胞线粒体内ATP产生量与O2供应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图是 ( ) 12.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 ①生物体内都有酶和ATP ②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都是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③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高温、低温、过酸和过碱都会使酶的失活 ④ATP与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可逆的,ATP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细胞内的呼吸作用 ⑤同一个体内的各种细胞所含酶的种类有差异,数量不同,但作用相同 ⑥能合成酶的细胞就能产生ATP,能产生ATP的细胞也在不断地合成酶 A、4个 B、5个 C、0个 D、2个 13.如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高等植物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①②所示结构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B.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都分布在③上 C.把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的生化过程,是在③上进行的 D.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的过程是在④中完成的 14.某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存在两种主要的代谢过程, ( ) 如右图所示。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a表示光合作用,只在叶绿体中发生 B.b表示有氧呼吸,只在线粒体中发生 C.a过程会产生氧气和水 D.b过程会消耗氧气和水 15.采用黑—白瓶(不透光—可透光瓶)法测定池塘群落各深度日代谢的平均氧浓度变化,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分析,该池塘一昼夜生产氧气和消耗氧气量各为多少g.m-2 ( ) 白瓶 黑瓶  1m +3 -1  2m +2 -1  3m 0 -1  4m -1 -1  水底 -3 -3   A.8;7 B.9;7 C.8;11 D.5;11 16.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水分子参与反应的过程和生成水分子的过程分别在 ( ) A.第一和第二阶段 B.第二和第三阶段 C.第一和第三阶段 D.第三和第二阶段 17.下列哪项符合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准确理解 ( ) A.叶绿体中可发生CO2→C3→C6H12O6过程,线粒体中可发生C6H12O6→C3→CO2过程 B.ATP和[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C.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发生在叶绿体中,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发生在线粒体中 D.都具有较大膜面积和复杂的酶系统,有利于新陈代谢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18.区别于无氧呼吸,细胞有氧呼吸特有的分解产物是 ( ) A.丙酮酸 B.ATP C.CO2 D.H2O 19. 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 取样 处理 分组 培养液 供氧情况   适宜浓度 酵母菌液 50 mL 破碎细胞 (细胞不完整) 甲 25 mL 75 mL 无氧     乙 25 mL 75 mL 通氧   50 mL 未处理 丙 25 mL 75 mL 无氧     丁 25 mL 75 mL 通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B. 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 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 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20. 现有一瓶葡萄糖溶液,内置适量的酵母菌,经测定瓶中放出的二氧化碳体积与吸收的氧气体积之比是5:3,原因是 ( ) A. 占1/3的葡萄糖用作酵母菌的有氧呼吸 B. 占1/4的葡萄糖用作酵母菌的有氧呼吸 C. 占1/2的葡萄糖用作酵母菌的有氧呼吸 D. 占2/3的葡萄糖用作酵母菌的有氧呼吸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20分)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下图是验证酶的催化特性的几组对比实验,1~5号试管内装有等量的H2O2溶液,1~4号试管控制温度与加入不同的物质,请回答下面问题。  (1)1号和2号试管均能放出比3号试管更多的气泡,这说明了什么?(2分) (2)2号放出的气泡比1号又多又快,说明了什么?这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4分) (3)若2、3、4号试管是为了验证酶的某一项特性而设置的对照,则????? 号试管设置得不科学,改进的方法是????????????????? ,改进的这一条件在该组实验中属于????? 变量,在对照实验中对这种变量的控制要求是???????? 。(每空2分,共8分) (4)若要证明酶的活性是否受pH的影响,再增设5号试管,请补充:(每空2分,共6分) ①5号试管应加入?????????????????????? ? ; ②5号试管的温度应控制在??????????? ℃; ③你设置的5号试管与????? 号试管可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用带有余烬的火柴去分别试探这两只试管口,根据出现的现象将得出相应的结论。 22. (每空2分,共6分)试分析下列关于ATP的有关数据和实验,并完成问题: (1)经测定,正常成年人静止状态下24 h将有40 g ATP发生转化,而细胞内ADP、ATP的总量仅为2—10 mol/L,为满足能量需要,生物体内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途径是 。 (2)用32P标记磷酸加入细胞培养液,短时间内快速分离出细胞内的ATP,结果ATP浓度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却已带上了放射性标记。这一事实证明: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 。 23.(每空1分,共6分)根据右图不完整的呼吸作用示意图,解答下列问题: (1)图中方格内的物质名称是 。 (2)从图中选择有关的字母填在题的括号内: ①有氧呼吸的途径是___________。②其中产能最多的是___________阶段。③产[H]的阶段是___________。 (3)图中A发生的场所是 ,E表示的物质是 。 24. (16分)下图是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两组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 (1)酵母菌应加到 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应加到 瓶中。(4分) (2)一段时间后在 瓶中取少量培养液,滴加 溶液检测酒精的存在,颜色变化为 。此外CO2还可以使 。(每空2分,共8分) (3)写出甲装置中发生作用的总反应式: 。(2分) (4)乙装置通常要反应一段时间后才将D与E连通,原因是 。(2分) 25.(12分)下图表示一株水稻叶肉细胞内的C5化合物含量在24h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1)C5化合物的产生和消耗主要发生于叶绿体的 中。(1分) (2)AB段和IJ段的C5含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缺乏 和 所致。(每空1分,共2分) G点时C5化合物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 (物质)所致。(2分) (3) (填字母)点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白天该地区天气暂时由晴转阴所造成的。(2分) (4)与C点相比,G点时叶绿体产生的氧气较 (填 “多”或“少”)。(2分) (5)请在右上坐标图中画一条曲线,表示上图中的EG段(10时至14时)水稻叶肉细胞中C3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趋势(设a点为10时的C3化合物含量)。(3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