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物理最有可能考的必考点系列
选修3-5
1983年高考作文《挖井》给我们2013年高考备考的启示,明明知道这个点要考,我们偏偏缺乏毅力,而让考生在考场中为试题而惋惜。本系列训练就是为帮助考生训练解题毅力而编辑整理的,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备考攻略
中档难度,同时考查动量守恒与碰撞、原子与原子核两部分内容.或“关联性综合”或“拼盘式组合”.一般选取4个考点组成2个小题,只对考点知识直接应用,只做模块内综合.
高考热点
1.(1)(6分) 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徽子(νe)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探测中徽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t四氯乙烯(C2Cl4)溶液的巨桶.电子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一个氩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已知核的质量为36.95658u,核的质量为36.95691u,的质量为0.00055u,1u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MeV。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参与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
A.0.82 MeV B.0.31 MeV C.1.33 MeV D.0.51 McV
(2)(9分)如图所示,质量为1kg的滑块,以5m/s的水平向右的初速度滑上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平板小车,最终滑块恰好未滑离小车。已知小车质量为4kg,小车与滑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求:
①滑块与小车的最终速度。
②整个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内能。
③小车的长度。
(1) A
(2)解:①设滑块与小车共同速度为v,滑块的质量为m,原来的速度为v0,小车的质量为M。则有
①
解得 ②
②由能量守恒知
③
③由Q=μmgL ④
可解得滑块相对小车滑过的距离为L=2.5m,据题意知:
小车的长度为L=2.5m。 ⑤
评分标准:①④式各2分,③式3分,②⑤式各1分。
2.(1) (5分)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加速器实现的核反应,经过加速后用动能为0.5MeV的质子H轰击静止的X,生成两个动能均为8.9MeV的He.
(1MeV=1.6×-13J)
①上述核反应方程为___________。
②质量亏损为_______________kg。
(2)(10分)如图,一光滑长直导轨槽固定在水平面上的,槽内放置一金属滑块,滑块上有半径为R的半圆柱形光滑凹槽,金属滑块的宽度为2R(比直导轨槽的宽度略小)。现有半径为r(r远小于R)的金属小球以水平初速度v0冲向滑块,从滑块上的半圆形槽口边缘进入。已知金属小球的质量为m,金属滑块的质量为3m,全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求:
①当金属小球滑离金属滑块时,金属小球和金属滑块的速度各是多大;
②当金属小球经过金属滑块上的半圆柱形槽的底部A点时,金属小球的速率。
2. (1)① ②
(2)①小球与滑块相互作用过程中沿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又因为系统机械能守恒:
得
②当金属小球通过A点时,沿导轨方向金属小球与金属滑块具有共同速度v,沿A点切线方向的速度为v′,由动量和能量守恒得
…
解得
金属小球的速度大小为
3.(1)(6分)氢原的能级如图所示,一大群处于第一激发态的氢原子吸收2.55eV能量后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能发出 种不同频率的光子,这些光子中能使截止频率为8.07×1014Hz的锌板发生光电效应的有 种。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
(2)(9分)如图所示,质量m1=0.3kg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车的右端紧靠在底部与车上部等高的光滑弧形固定轨道上,车长L=1.6m,现有质量m2=0.2kg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以水平速度v0=5m/s从左端滑上小车,最后在车面上某处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物块与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取2。
求:
①小车与物块保持相对静止的速度;
②物块在小车和小车发生相对滑动的时间。
3.
4. (1)(4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α射线与γ射线都是电磁波
B.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C.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D.用加温、加压或改变其化学状态的方法能改变原子核衰变的半衰期
(2)(4分)用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球在光滑水平上的正碰来“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入射小球m1 = 15g,原来静止的被碰小球m2 = 10g,由实验测得它们在碰撞前后的x – t 图象如图所示。
① 求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p和p′;
② 通过计算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4.
5. ⑴(6分)人类对核能的利用主要来源于核裂变和核聚变,被称为“人造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方程是;其中粒子x的符号是 。已知的质量是m1;的质量是m2,的质量是m3,x的质量是m4,光速是C ,则发生一次上述聚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表达式为 。核裂变反应方程为;,x原子核中含有_______个中子。
⑵(9分)如图所示,物体A、B的质量分别是mA=4.0 kg、mB=6.0 kg,用轻弹簧相连接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体B左侧与竖直墙相接触而不粘连。另有一个质量为mC =2 kg的物体C以速度v0=6.0 m/s向左运动,与物体A相碰,碰后立即与A粘在一起不再分开,然后以共同速度压缩弹簧,求:
①AC向左压缩弹簧到最短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
②在B离开墙壁之后,弹簧具有最大弹性势能时AC的速度。
5.
86
AC动量守恒
弹簧弹开时AC速度与第一次碰撞后AC速度大小相同,且在弹簧恢复原长时B物体离开墙壁ABC三物体组成系统动量守恒,但方向向右
方向向右
6. (1)(6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 (选对一个给3分,选对两个给4分,选对3个给6分,每选错一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
B.Th衰变成Pb要经过6次衰变和4次衰变
C.衰变中产生的射线实际上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的
D.升高放射性物质的温度,不可缩短其半衰期
E.对于某种金属,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频率越高,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2)(9分)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小车与木箱紧挨着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质量为2m的小孩站在小车上用力向右迅速推出木箱,木箱相对于冰面运动的速度为v,木箱运动到右侧墙壁时与竖直的墙壁发生弹性碰撞,反弹后被小孩接住,求整个过程中小孩对木箱做的功。
6. (1)BDE (6分)
(2)取向左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 有
推出木箱的过程: (2分)
接住木箱的过程: (2分)
设人对木箱做的功为W,对木箱由动能定理得:
(2分)
解得: (3分)
7. (1)(5分)关于近代物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β衰变时β射线是原子内部核外电子释放出来的
B.组成原子核核子的质量之和大于原子核的质量
C.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人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氢原子由第三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辐射出的光子的能量为(E0为基态的能量)
(2)(10分)如图所示,一辆质量M=3kg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车上固定一装有弹簧的弹射装置,用一质量m=2kg的小球将弹簧压缩并锁定,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15J,小球与车右壁的距离为L=0.5m。解除锁定,小球被弹簧弹开后与小车右臂粘层碰撞并粘住,求:
①小球脱离弹射装置时小球和小车各自的速度大小:
②在整个过程中,小车移动的距离。
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画面风趣,富有哲理,看后颇有启发:成功贵在“恒”。
某君挖井,挖了一个又一个,可都没有成功,原因何在?从画面上我们不难看出有些井只要某君再努力一下,是可以挖成的,这其实就是因为缺少“恒”。
“恒”与成功往往是统一的。“恒”的结果可导致成功,成功的原因少不了“恒”。很多科学史实都说明了这一点。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画面风趣,富有哲理,看后颇有启发:成功贵在“恒”。
某君挖井,挖了一个又一个,可都没有成功,原因何在?从画面上我们不难看出有些井只要某君再努力一下,是可以挖成的,这其实就是因为缺少“恒”。
“恒”与成功往往是统一的。“恒”的结果可导致成功,成功的原因少不了“恒”。很多科学史实都说明了这一点。
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研究出理想的白炽灯丝,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先用竹叶,后用金属,几乎所有的金属都被他试验过了,正是由于他能做到“恒”,才取得了理想的结果。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从上千吨的矿石中提炼出几克的“镭”,终于取得成功。
也许有人说,既然成功贵在“恒”,那么某君挖“井”挖了一个又一个不也是“恒”吗?其实我们所说的“恒”,就是要持之以恒,而不是浅尝辄止,功亏一篑。而某君虽然挖了不少井,但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还是以失败告终,这当然不能叫做“恒”。爱迪生、居里夫人为了研究新成果,虽然经历过失败,甚至比某君挖“井”失败的次数还要多,但他们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把失败作为成功之母,发扬“恒”的精神,而不像某君在挖“井”时,刚挖了一段就主观认为“这里没有水”,另起炉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不光某君挖井是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人呢?有些人在学习上不知难而进,一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缺少“恒”心,也有些人办事虎头蛇尾,开始信心十足,正像某君那样“裤子卷到膝盖”,可是五分钟热度,常常是功败垂成。
因此,做一件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始终如一的恒心,不然是绝不会成功的。正像炼钢的高炉,若在强热后突然停止输热,那么一炉可以炼成纯钢的铁水也会变成废铁的。青年朋友们,记住这一点!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