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 接:交往
B.而足下厕其间 厕:厕所
C.侃然正色 色:神色
D.持此辩以示人 辩:言论
解析:选B。厕:夹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立朝有本末 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
B.以智文其过 人谁无过
C.庶乎饰己不言之过 三姓之后于今为庶
D.便当去之 十余日,高祖欲去
解析:选C。A项,都是人称代词,他;B项,都是“过错”;C项,副词,希望/名词,平民;D项,都是“离开”。
3.下列叙述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司谏与宋舍人兄弟、叶道卿等人是同窗好友,相交莫逆,而且都以文学闻名,一起考上了进士。
B.欧阳修对高司谏的为人很怀疑,曾经向师鲁打听过。
C.欧阳修对高司谏的认识有一个三疑的过程,最后认定了高司谏不是个君子。
D.欧阳修对高司谏的评价是从高司谏的实际表现得出的,并非主观臆断。
解析:选A。A项,他们是同榜进士,但是他们的交情在文中没有提到。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
(2)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吸引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
二、语言运用
5.宋代欧阳修曾让他的学生把一匹飞奔的马踏死一条躺在路边的黄狗的情景写下来。他的学生先写道:“劣马正飞奔,黄犬卧通途,马从犬身践,犬死在通衢。”欧阳修认为学生写得不简洁。学生又写道:“有犬卧通衢,逸马踏而过之。”欧阳修认为学生写得还不够准确。假如你是那个学生,请你试着再修改一下,不超过8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逸马毙犬于道。
6.我们在诗词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对象,为给出的上联撰写一句下联。
醉翁亭 滕王阁 天姥山 浔阳江 洞庭湖 橘子洲 都江堰 长亭 兰亭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醉翁亭中六一居士设宴与民同乐
示例2:浔阳江头青衫司马慨叹天涯沦落
一、基础考查
1.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予始闻之,疑是戏言 始:时间副词,才
B.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说:劝说
C.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 闵:同情、谅解
D.不能为辨其非辜 辨:通“辩”,辩白
解析:选B。说:陈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持此辩以示人
B.而足下厕其间
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
C.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
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
D.夫人之性,刚果懦软
此乃庸人之常情
解析:选D。A项,介词,凭/连词,来;B项,代词,他们/代词, 那;C项,介词,在/介词,向;D项,都为助词,的。
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
B.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C.此乃庸人之常情
D.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
解析:选D。A、B、C三项均为判断句;D项,为省略句。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年十七时,家随州 B.使正予罪而诛之
C.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 D.乃是朋邪之人尔
解析:选B。A、C、D三项均是名词活用动词;B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是聪明有所未尽
B.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
C.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
D.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
解析:选D。A项,“聪明”意思是“听觉、视觉灵敏”;B项,“区区”意思是“谦称自己的心意”;C项,“众人”意思是“一般人”。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乃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耶?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卒之东郭墦间
B.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惧饥寒而顾利禄 朝济而夕设版焉
D.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 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选B。A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动词,去,往;B项,代词,第二人称,你的;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D项,副词,表判断/代词,你的。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表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佑年间,范仲淹讥讽时弊,被贬谪外地。高司谏却附声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激于义愤,撰文斥责高司谏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
B.本文开篇论述了作者对高司谏的认识过程,最后以安道、师鲁的直言敢谏与高若讷的“默默”相比较,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C.作者列举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司谏的“默默”都是失职,怒斥他是“君子之贼”。
D.文章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充分显现了欧阳修嫉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
解析:选C。“运用类比论证”有误,从文中看并无“类比论证”。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小聪明来掩饰他的过错,这种人是君子的敌人。
(2)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害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②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杨雄、王通,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有删节)
【注】 ①伥伥:惆怅的样子。②道胜者:道理懂得多的人。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而读之 发:打开
B.夫学者未始不为道 为:探求
C.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 工:精细工巧
D.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 何其:多么
解析:选D。何其:这里是两个词,“为什么”“他”。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欧阳修表达谦虚之意的一项是( )
A.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
B.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C.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D.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
解析:选C。C项,只是陈述了“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以为自己的学问足够了”这样的事实。
11.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虽受人尊敬,但仍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他好学自谦的话。
B.很多求学的人想探求道而不能到达道的境界,原因多是沉湎于文章之中。
C.欧阳修说吴充若追求不止,达到孟子、荀子的境地也是不难的,有说客套话的味道。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解析:选A。A项,说的是吴秀才,不是欧阳修。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盛大浩然有不可挡的气势,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
(2)如果道理完全通达,(文章)即使于广大的天地间驰骋,在幽深的渊泉里沉游,也没有到达不了的。
参考译文:
前次有辱先辈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打开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盛大浩然有不可挡的气势,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是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杨雄、王通,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不够充分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文人只要努力写作就足够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却越发达不到效果。这就是足下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是因为道理还没通达啊。如果道理完全通达,(文章)即使于广大的天地间驰骋,在幽深的渊泉里沉游,也没有到达不了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学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勉励我取得少许进步,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禀告。
三、语言表达
13.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中新网9月14日电 以“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为主题的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即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今日将在大连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夏季达沃斯论坛是由总部位于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主办的一次重要会议,举办地址选定在中国。目前年会已经在大连和天津共举办了四届,第五届也将于今日在大连开幕。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每年在中国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正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道风景线,与在瑞士举行的冬季达沃斯论坛相得益彰。本次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也是继2007年、2009年之后,第三次在大连举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今日开幕 聚焦经济增长质量。
14.(2011年高考山东卷)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⑥②①③⑤④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