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的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的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针对“做工苦”提出“要乐业”的论点。 2.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上:借生活小事引出要说明的道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表达上:采用对话方式亲切平易,如话家常,便于交流,容易产生共鸣。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 第二问示例:①举例论证:举两等苦人的例子,论述“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的道理。②引证法: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话,论证“乐业的重要性”。③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什么事都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都有乐趣。 4.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畏劳苦;要善于在劳苦中寻找快乐;要全身心投入到职业中,在奋斗中增加快乐的分量;干一行爱一行,以此为乐等。 二、语言运用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 梁启超是性格落拓不羁的人,________,________;然而________,________。 ①他没有门户之见而只以感情为表现归宿 ②而词学思想却似乎倾向于传统的本色行当一派 ③其词作也基本上偏于豪放一路 ④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和欣赏各种词的异质之美 答案:③②①④ 6.对于学生来说,敬学即敬业。一个学生,专注、心无旁骛地搞好学习,就是敬业。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为什么要专注、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学习专注才会日有所进,心无旁骛才能有所专。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旁骛  征引  断章取义  含英诅华 B.亵渎 容赦 强聒不舍 敬业乐群 C.主眼 层累 理至易明 言行相顾 D.杜绝 骈进 群居终日 素其位而行 解析:选A。A项,诅—咀。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________的法门。 ②事的性质,从学理上________起来,并没有高下。 ③一个精力________的壮年人,倘若不是安心躲懒,我敢相信他一定能得到相当职业。 A.直接 解剖 充足    B.直接 解释 充沛 C.直捷 解剖 充沛 D.直捷 解释 充足 解析:选C。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的;直捷:形容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弯子。解剖:比喻对事物作深入地分析研究;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充足:足够的。充沛:充足而旺盛。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B.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C.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 D.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解析:选C。C项,句末句号改为问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B.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C.当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有特色的新兴书吧,它们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和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D.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刘翔惊艳复出,并在决赛中以13秒34的成绩成功卫冕,整个全运村人言啧啧,“翔飞人”再次受到观众和媒体的热捧。 解析:选A。A项,旁骛:精力不集中。B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C项,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D项,人言啧啧:人们不满地议论纷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博会结束后,使主题馆将转为标准展览场馆,与世博中心、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轴和演艺中心一起形成以举办展览、承接会议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B.在房价持续走高的形势下,大多数买房居住的人都不免陷入紧缩日常开支的境地,使整个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下降,导致国内需求不振。 C.美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而且也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解析:选D。A项,成份残缺,缺主语,应去掉“使”;B项,成份赘余,应删去“有支付能力”;C项,语序不当,“不仅”和“而且”后的内容要调换。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然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就应该各人以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从前看见一位法国学者著的书,比较英法两国国民性,他说:“到英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的事;到法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着烟卷像在那里出神。英国人走路,眼注地上,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法国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一回事。”这些话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若果如他所说,英国人便是敬,法国人便是不敬。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6.“这叫作职业的神圣”一句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能当总统的把总统当作一件事正经来做;能拉黄包车的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 7.从文中看,我们怎样才能把“业”做到圆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忠实、专一,丝毫不分心到事外,只有这样,才能把“业”做到圆满。或“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 8.下列对上述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的主要内容是告诉我们对现有职业要有敬业的精神,更应该有乐业的态度。 B.第一段中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件事,第二段中举木匠和政治家、挑粪的和军人两组例子,都以两种差距悬殊的职业作比,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C.文段语言通俗浅显,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引用古语时,注意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引用不少名言警句,作者也提炼一些警句,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D.“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为了生存必须去劳动,而劳动又创造了生活。 解析:选A。A项,文段中所谈的内容主要是指“敬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苦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选自《梁启超:趣味人生》,有删改)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D.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E.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解析:选AB。C项,梁启超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原文说“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D项,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张冠李戴;E项,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 10.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②在劝龙济光反袁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③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④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 11.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12.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生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 这种生活具有的好处:①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②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③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 这种生活的不足:①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精深。②立身处世上,容易多变化,少常态,难以明白他的宗旨原则。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要点,不超过15个字。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年,孙中山先生痛感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日本军国主义敢于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分裂、战乱状态,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新中国60年建设发展的经验和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强大的国力是一个国家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发展则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自强是一个国家自立的根本保证。 14.温家宝总理曾化用吴敬梓的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巧答记者。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从寓意角度写出对这副对联的理解(至少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无论做什么事,学好才是根本,行行能出状元;②难与不难是辩证的,若能知难而上,谨慎为之,则能化难为不难。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