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一)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荷(bó) 耀目(yào) 万籁(lài)  雷电霹雹(báo) B.滂沱(tuó) 青霭(ǎi) 夜宿(xiǔ) 淅淅沥沥(lì) C.氤氲(yūn) 羯鼓(jié) 潺潺(chán) 一峰半壑(hè) D.寒濑(lài) 岑寂(cán) 惊蛰(zhé) 鸟声啾啾(jiū) 解析:选C。A项中,薄应读bò;B项,宿应读sù;D项,岑应读cén。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桂淖  嫠妇  酾酒  杯盘狼藉 B.蜉蝣 青蔼 窈窕 如怨如慕 C.绵延 斑斓 笙萧 幽暗昏惑 D.旌旗 乌鹊 惊蛰 秋意弥漫 解析:选D。A项,淖—棹;B项,蔼—霭;C项,萧—箫。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A股暴跌,网友“自由一方”在微博留言:“美股患病,A股吃药;别家大鱼大肉,我们吃糠咽菜;最让我想不通的是别人感冒,凭啥我打针?” B.《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推出,反映了党和政府治理经费问题的坚定决心。 C.在《晋书》卷30刑法志中记载:“有罚、赎、入责,以呈黄金为价”(黄金1斤=5040钱)。 D.白居易“草尽泉枯马病羸,飞龙但印骨与皮”《阴山道》,反映出回纥乘势讹诈唐朝。 解析:选A。B.书名号中的“征求意见稿”是特殊说,应加括号。C.“刑法志”是篇目,应加书名号。D.《阴山道》是说明出处,书名号外应加括号。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12年3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受权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 B.对于市场上的“注胶虾”,消费者早就向相关部门举报过,但众多监管部门纷纷规避的姿态更让民众汗颜、无奈。 C.进入2月以来,新奥能源和中国石化联合收购中国燃气一事传得纷纷扬扬,百姓担心天然气会涨声响起。 D.美国高等学府资质良莠不齐,部分高校管理松散的现象并不鲜见,发生在狄克森州立大学的入学丑闻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解析:选A。A项,受权:接受权利,不同于“授权”。B项,汗颜:满脸羞愧,表示十分羞愧。这里应表示民众气愤或不满。C项,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应用“沸沸扬扬”。D项,良莠不齐:比喻好人与坏人都有。这里可用“参差不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B.我国大部分磷化工骨干企业集中在磷资源比较丰富的云、贵、川、鄂和靠近外贸出口市场而技术力量又相对较强的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区。 C.《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D.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解析:选B。A项,成分残缺,应在“审美”后加“价值”。C项,语序不当,将“的意义特别重大”改为“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即可。D项,并列不当,“水产品”包括“鱼、虾、甲鱼、牛蛙”。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魄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为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资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肩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直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为,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最早文字记载。 C.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解析:选A。“竹子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从第三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资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解析:选D。从“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B.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魄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C.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D.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解析:选B。“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分析错误,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毛大福 太行毛大福,疡医①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数事②。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 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会毛货金饰,为宁所认,执赴公庭。毛诉所从来,官不信,械之。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官遣两役押入山,直抵狼穴。值狼未归,及暮不至,三人遂反。至半途,遇二狼,其一疮痕犹在。毛视之,向揖而祝曰:“前蒙馈赠,今遂以此被屈。君不为我昭雪,回③掠死矣!”狼见毛被絷④,怒奔隶。隶拔刀相向。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隶大窘。狼竞前啮絷索,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 后数日,官出行。一狼衔敝履委道上。官过之,狼又衔履奔前置于道。官命收履,狼乃去。官归,阴遣人访履主。或传某村有丛薪者,被二狼迫逐,衔其履而去。拘来认之,果其履也。遂疑杀宁者必薪,鞫之果然。盖薪杀宁,取其巨金,衣底藏饰,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 昔一稳婆⑤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 ①疡医:指治疮伤的外科医生。②数事:数件。③:笞击拷问。④絷:捆绑。⑤稳婆:接生婆。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毛货金饰       货:出卖 B.官不信,械之 械:用枷锁拘禁 C.一狼衔敝履委道上 委:舍弃 D.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 遑:急迫 解析:选D。遑:闲暇。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A项,第一个“乃”是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第二个“乃”,为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B项,第一个“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二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那些”。 D项,第一个“为”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第二个“为”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下列各句分编为四组,每句都能体现狼讲“义气”的一组是(  ) ①咆哮相侵,惧甚 ②日既晚,狼遥送之 ③狼见毛被絷,怒奔隶 ④君不为我昭雪,回掠死矣 ⑤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选C。第①句是写毛大福在看到群狼咆哮时害怕的情状,第④句是毛大福在请求狼为他昭雪。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科医生毛大福在回家途中遇到一只衔着包裹来求助的狼,因见狼没有恶意而出手相助,后在狼的护送下平安到家。 B.毛大福出售金饰被宁家认出后,有口难辩,只好在差役的押解下进山向狼求证,狼在听了毛大福的求告后,就愤怒地奔向差役。 C.县官出行,一只狼衔来破鞋示意县官收起来,县官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最终抓到杀死宁泰的凶手丛薪。 D.过去,有个接生婆曾遇到一只母狼难产,在她帮助狼顺利分娩后,狼衔着鹿肉到接生婆家来报恩,可见这类事情在以前也多有发生。 解析:选B。不是“狼在听了毛大福的求告后,就愤怒地奔向差役”,而是“狼见毛被絷”后,才奔向差役。 参考译文: 太行地区的毛大福,是个外科医生。一天,他做完手术回来,路上遇到一只狼,吐出一个包裹着的东西,蹲在路的左旁。毛大福拣起来一看,原来是用布裹着的几件金首饰。他正觉得奇怪的时候,狼上前欢跳,轻轻拽了拽他的衣袍,然后就离开了。可等毛大福走了一段,狼又来拽他。毛大福看这只狼没有恶意,就跟着它去了。不一会儿,到了狼穴,只见一只狼病卧着,仔细观察,见它的头上有一个大疮,已溃烂长蛆。毛大福懂了狼的意思,将蛆挑干净,按医法敷上药,然后走了。当时天色已晚,狼远远地尾随着他。走了三四里,毛大福又遇到几只狼,嗥叫着逼向他,毛大福十分害怕。为他送行的那只狼赶紧跑进狼群,好像对它们说话一样,众狼便全都走散了。毛大福于是(平安)回到家。 在这之前,县里有个名叫宁泰的钱商,在路上被强盗杀死,没有可以追查的线索。正巧毛大福出售金首饰时,被宁家认出,于是将他抓起来,送往公庭。毛大福诉说金首饰的来历,县官不相信,用枷锁把他拘禁起来。毛大福受了冤屈,却又不能自己申明,只得请求宽限时日,让他去向狼询问。县官便派两名差役押着毛大福进山,径直走到狼窝。不巧,狼没回来,三人只好往回走。走到半路,他们遇见两只狼,其中一只狼疮疤还在。毛大福认出了它,向它作揖祝告说:“前次承蒙赠送,现在就因为这件事受到冤屈。你如果不为我昭雪,我回去就会被拷打而死。”狼见毛大福被捆绑着,愤怒地奔向差役。差役拔刀相对。狼用嘴抵着地面大嗥,嗥叫了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包围着差役打转。差役十分着急。狼争着上前咬毛大福的绑绳,差役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便解开毛大福的绑缚,狼这才一起走了。差役回来讲述这件事情,县官觉得奇怪,却没有马上释放毛大福。 几天后,县官出行,一只狼衔着破鞋丢在路上。县官走了过去,狼又衔着鞋子跑到前面放在路上。县官命令收起鞋,狼才走。县官回来,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有人传某村有个叫丛薪的人,曾被两只狼紧紧追逐,后来,狼衔着他的鞋走了。于是,县官派人将丛薪拘捕来认鞋,果然是他的鞋。于是怀疑杀死宁泰的必定是丛薪,审讯他后,知果然如此。他杀了宁泰,并取走了宁泰的钱银,而宁泰藏在衣服下面的首饰,却没来得及搜寻,后来被狼衔走了。 从前有个接生婆外出归来,遇到一只狼挡道,狼牵着她的衣服好像想带她到某地去。(接生婆)于是就跟狼去了,(到了地方,接生婆)看到母狼正难产,分娩不下来。老婆婆给母狼用力拉出幼狼,产下幼狼以后,狼就把她放回来了。第二天,狼衔着鹿肉放在接生婆的家门来报答他。可见这类事从来就有很多。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这之前,县里有个名叫宁泰的钱商,在路上被强盗杀死,没有可以追查的线索。 (2)狼用嘴抵着地面大嗥,嗥叫了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包围着差役打转。 (3)差役回来讲述这件事情,县官觉得奇怪,却没有马上释放毛大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凄清绝尘(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作铺垫。 (2)李商隐写诗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据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隔”字是写诗人与友人(崔雍崔衮)在地域上的距离;诗人虽与友人(崔雍崔衮)有重城之“隔”,但对友人的思念却没有被阻隔,所以,一个“隔”字更显出双方在情意上的相通。 (3)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是怀友诗,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光接天。 (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1)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2)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3)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五、(12分)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总结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圆满成功的依据是什么?(请分条列出)(3分) 2011年9月29日13时16分,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型火箭进入8小时倒计时发射程序,调度点名,收集8小时准备情况,进入临射前准备。14时16分,载人航天各系统功能检查,地面设备开机自检。约18时,火箭系统开始进行全箭状态检查。发射前半个小时,最后一批工作人员撤离。21时16分,搭载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点火发射。21时18分,天宫一号火箭助推器分离(助推器残骸于10时25分在内蒙古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乌兰乌素嘎查的一块空地上找到)。21时19分,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21时20分,整流罩分离。21时27分,星箭分离。21时28分,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21时36分,入轨运行。21时38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圆满成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点火成功;②火箭助推器分离成功;③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④整流罩分离成功;⑤星箭分离成功;⑥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成功;⑦入轨运行。 请根据材料中设置的情景和人物身份,借助想象和虚拟,设计出合理的人物对话。(4分)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便用最拿手的鱼汤招待他,客人喝第一碗时,觉得味道鲜美无比,妈妈便非常热情地让客人接着喝,一碗又一碗。最后,客人忍无可忍,拂袖而去。 儿子不满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妈妈无奈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爸爸意味深长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示列)儿子:再鲜美的鱼汤喝多了也会腻人啊! 妈妈:唉,看来好心也会办错事呀! 爸爸:是啊,过犹不及,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许多,如何避免是一门大学问。 请仿照下面的文字写一段话,要求:另选话题,句式大致相同,想象丰富而合乎情理。(5分) 你曾为一朵花而陶醉过吗?假若没有被陶醉过,那么你就到小路边、山野间、河谷里,甚至屋檐下寻觅吧,这世界上,总有一朵花是为你而绽开的,总有一缕芳香会悄然地沁入你的心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列)你曾为一句话而感动过吗?假如没有被感动过,那么你就到同学间、朋友中、家庭里,甚至街市上倾听吧,这世界上,总有一句话是为你而讲述的,总有一股温情会静静地流进你的心田。 你曾为一双眼而感动过吗?假如没有被感动过,那么你就到教室里、列车上、工棚中,甚至是餐桌上寻找吧,这世界上,总有一双眼在为你闪烁着,总有一束光会一瞬间点亮你的心灯。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先下手为强 [美]希区柯克 华伦先生吻吻太太,说了声“早晨好”,再从太太的胖手里接过一杯咖啡,然后在报纸后面坐下来,假装看报。其实,他正在盘算如何把她干掉。 他们已经结婚两年了,不错,这个老女人很有钱。可是,凯琳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亲爱的,我们阳台的正下面,开了一朵玫瑰花,”华伦太太走进来说,“这太有意思了。对吗?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小花园。今天晚上之前,它会开花的。我们结婚两周年的舞会上,我要把它摘下来戴在头上。” 就在那一刻,华伦先生脑子一闪,想出了一个主意。今天晚上,他要带着她,走到阳台边上,叫她指给他看那朵玫瑰花。然后,一抬,一推……他可以想象阳台下面,阳伞和桌子中间,有一团不成形的东西;他还可以听到自己痛苦地低语:“她为了看那朵玫瑰花,身子一定是探出去太多了。” 当然,他会继承她所有的金钱,也会受到人们的怀疑,不过,谁也不会看见发生了什么事。只要没有过硬的证据,就没关系,他不在乎人家怎么想。凯琳住在一栋廉价的房子里,身边这个老女人对他是够大方的,经常送他礼物,为他付账,但是,对他的零用钱却扣得很紧,使他无法在凯琳身上多花钱。凯琳中午十一点钟等他,他必须找个借口,比如理发或者买衬衫等等类似这样的理由溜出去。华伦太太对他说,他整个上午都是他的,可以自由安排。他没有说中午是不是回家吃饭,因为她答应到迪奥旅馆,然后去上舞蹈课。 “你和你的舞蹈课!”华伦先生说,开玩笑地拍拍她,“我想你是爱上那个叫毕克的舞蹈教师了,你总是和他跳舞。”“噢,亲爱的,我以前总是和你一个人跳,可是,结婚后,你似乎放弃跳舞了。” “还记得在乔治家的那个晚上,我们一起跳《蓝色多瑙河》的情景吗?” 和她相处的时间不多了,回忆一下过去,让她高兴高兴。 “那天晚上,你不肯接受小费,你说,不愿意让金钱玷污我们之间纯洁的爱情,所以,第二天我就买了一只金表送给你,作为补偿——你还记得吗?” 他们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然后分手,各干各的去了。 华伦先生趴在一张椅子上,向他的情人凯琳说出他的计划。凯琳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她有些激动,恨不得马上就和华伦过上富足的生活。 与此同时,华伦太太正在舞蹈老师毕克的怀里,笨拙地扭着舞步,嘴里还哼着调子。毕克凑近华伦太太的耳边,说:“可爱的小女孩,昨晚我没有接受你慷慨的馈赠,你没有生气吧?我只是不想让金钱玷污我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华伦太太一点也不难过,她带来一只白金手表来补偿他拒收的小费。 华伦先生回家时,带着一只二手的钻石发夹,准备送给太太。花那么多钱买礼物是有点浪费,但是,事成之后,他可以随时把它转送给凯琳。绝对没有人会怀疑,一位刚刚买钻石发夹送给太太做结婚周年礼物的人,会是谋害太太的凶手? 看到礼物,太太显得非常高兴,现在需要的是把一朵玫瑰插到头发上面,然后,她就准备和丈夫一起下楼吃晚饭。 华伦先生觉得,真正的谋杀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 他们一起来到阳台,探身向下望去。 一举,一推……一声惊恐的哭叫。下面,一群人从阳伞下跑向那个摔成一团的人。出人命啦!快叫救护车,报警,找一块桌面盖一下…… 警察冲进旅馆套房,不错,沙发上坐着紧握双手、头发凌乱、猫哭耗子的人。那个人痛哭流涕地向警方讲述那可怕的故事: “他一定是为了看那朵玫瑰花,身子探出去太多了。”华伦太太说道。 (选自2011年第12期《经典美文·文苑》) 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华伦先生的形象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情不专、贪图金钱、惯于撒谎、阴险歹毒。(意思对即可) 在这篇小说中,“那朵玫瑰花”反复出现,请分析“那朵玫瑰花”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那朵玫瑰花”是本文的线索,串起了小说情节;②“玫瑰”常被视为爱情的象征,而在小说中却成了夫妻二人企图索取对方性命的工具,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突出了小说中人物思想及行径的卑劣。(意思对即可) 小说中详细描述了华伦先生的杀人动机,而对最终的凶手华伦太太的心理活动却不着一字,作者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华伦先生的心理描写,同样可以折射出华伦太太的卑鄙凶残心理;可以写使行文简洁,取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使故事具有强烈的悬念,增强了戏剧性和震撼力。(要点全面,意思对即可) 这篇小说的标题是“先下手为强”,选用这一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用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明了两人虽为夫妻,但各怀异心,欲置对方于死地的残忍之情。小说虽然明写华伦先生密谋杀害对方的心理过程,但也暗示他的太太蓄谋已久,使双方的谋划过程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更突出了两人的内心险恶,本性凶残,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徐百柯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_ 清华早期著名的体育教员马约翰曾经这样评价梅贻琦:“他有他的人格……真君子Real Gentleman的精神。梅先生不但是一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一二 ·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 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要打,就打我!” 梅贻琦嗜酒,并且在这一点上也堪称“君子”,以至于被酒友们尊为“酒圣”。考古学大师李济回忆:“我看见他喝醉过,但我没看见他闹过酒。这一点在我所见的当代人中,只有梅月涵先生与蔡孑民(蔡元培)先生才有这种‘不及乱’的记录。” 曾经有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叫作《清华和酒》。“在清华全校师生员工中,梅先生的酒量可称第一……大家都知道梅先生最使人敬爱的时候,是吃酒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敬酒人的好意,他干杯时那种似苦又喜的面上表情,看到过的人,终身不会忘记。” 1947年,抗战胜利之后清华第一次校庆,在体育馆摆了酒席,由教职员开始,然后1909级,逐级向校长敬酒。梅贻琦总是老老实实地干杯,足足喝了40多杯。 “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和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 1955年梅先生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直至逝世。 (选自《中国青年报》) 画线句子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梅先生灌输清华校训,引出下文先生以此为铭具体践行“厚德载物”的种种表现。②这句话在全篇中又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梅贻琦先生是一个真君子,他的君子风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②沉着冷静,有主见;③敢于担当,爱护同事;④嗜酒而不闹酒;⑤志趣单纯。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小见大。文中选取的都是些轶事趣闻,如给大学“定性”的故事,喝酒的故事。 文章标题称梅贻琦为“永远的校长”,试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永远”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永远”指他树立了清华办学的价值观念,留下经典名言、延揽并造就大师,是清华“厚德载物”思想追求的代表和象征。“永远”包含先生开一代风气,包含对清华人文、精神、理念奠基性地位的肯定。“永远”是说他的人格风范、默默的君子气度对清华影响深远,让人感念不已,给后世以启迪。 七、(60分) 请以“照进我心灵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要鲜明。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