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诗歌的分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字数上看, 古诗、律诗、绝句又都各自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
B. 从格律上看可以把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C. 从汉朝开始就把诗歌分为“古诗”、“律诗”和“绝句”.
D. 与古代诗歌比较, 现代诗歌也可算是一大类, 虽然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没有古诗那么严格, 但也自成一体, 别有风韵.
解析: 选C. 从《唐诗三百首》就把诗分为“古诗”“律诗”和“绝句”三大类.
2.下列对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 古体诗的写作没有一定的标准.
B. 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 都是古体诗.
C.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 所以称为“格律诗”或“律诗”.
D.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只是一个按时间划分的概念.
解析: 选D.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 主要从“格律”限制而言的, 并不单纯是时间的问题.
3.下面一首七言律诗中所缺的一句诗应是( )
社南村酒白如杨, 邻翁宰牛邻媪烹. 插花野妇抱儿至, __________. 淋漓醉饱不知夜, 裸股掣肘时欢争. 去年百金易斗粟, 丰岁一饮君无轻!
A. 老翁堑水西南流 B.老叟无衣犹抱孙
C. 曳杖老翁抚背行 D. 负鼓盲翁飞作场
解析: 选C. 解答此题, 要根据对仗特色来判断.
4.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 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每逢深秋时节, ____________、松竹山茶, 色彩绚丽, 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______________; 近看小河流水, 茶园葱绿, 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 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 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 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 白云缭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选D. (1)句中, 两选项的差别细微, 语序相同, 但“俯瞰”一词的位置不同. 从内容来看, “俯瞰”的应是“槐榆丹枫”与“松竹山茶”等全景, 而非“槐榆丹枫”一景; 从“音节和谐”这一要求来看, “俯瞰”之后用逗号, 后面四个语言单位字数相同, 自然体现了“音节和谐”的特点. (2)句中的差别仅在语序上, 要注意视角的转换, 由群山到层林到天空(白云). 从音节这个角度来说, 押韵是一个重要因素, 选④句, 则“缭绕”与“并茂”押韵, 体现了题干所要求的“音节和谐”这项要点.
二、语言运用
5.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微笑匮乏, 似乎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城市表情”.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也已经成了许多人社交的标准. 有感于此, 某实验中学的学生设计了一项颇有创意的“采集微笑”的活动. 他们计划走上街头, 主动向陌生人微笑打招呼, 一旦路人以微笑回应, 他们就拍下这微笑的瞬间.
为了使这一活动顺利开展, 请你代为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不少于12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露出真诚的微笑, 留下美丽的瞬间, 世界因沟通而和谐, 生活因微笑而精彩.
6.(2012·杭州二中质检)下列一组句子是以梅为内容的, 请你依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 使之构成排比.
以疏影横斜, 暗香浮动彰显着孤傲.
以不要人夸, 只留清气蕴藏着高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以零落成泥, 花香如故固守着坚韧. 以俏不争春, 只把春报展现着淡泊.
一、基础考查
1.下面一首诗的顺序打乱了, 它的正确顺序是( )
①独有宦游人 ②归思泪沾巾 ③云霞出海曙 ④晴光转绿苹 ⑤淑气催黄鸟 ⑥偏惊物候新 ⑦忽闻歌古调
⑧梅柳渡江春
A. ①⑥③⑧⑤④⑦② B.①②③⑥⑤⑧⑦④
C. ⑦⑥③⑧⑤④①② D. ⑦②③④⑤⑧①⑥
解析: 选A. 根据律诗平仄、对仗的知识及本诗思乡的主题综合思考.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著名画家马远所创作的山水画布局简妙, 他特别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这真是“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 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 空旷渺漠, 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 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 常画山之一角; 画水, 常画水之一涯, 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 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 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 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 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 ③①②⑤④⑥ B. ②⑤④⑥①③
C. ①②⑤⑥④③ D. ①③②⑤④⑥
解析: 选A. 由第一句介绍马远的山水画具有善于概括、剪裁的特点可知, 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 所以第一处应填③. 接着由其画面简清的特点引出马远的山水画善留白, 可知第二处应填①. 其他四处以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 特别注意横线处的两个逗号, 然后可确定后四处应填②⑤④⑥.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菁华(qīnɡ) 宁可(nìnɡ) 冠心病(ɡuān) 翘首回望(qiáo)
B. 吐蕃(fān) 庇护(bì)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ɡū)
C. 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ɡ) 按捺不住(nà)
D. 链接(liàn) 创伤(chuānɡ) 倒春寒(dào) 拈花惹草(niān)
解析: 选D. A.“菁”应读“jīnɡ”; B.“蕃”应读“bō”; C.“梵”应读“fàn”.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 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伺机/窥伺 嗫嚅/濡染 骁勇善战/逍遥法外
B. 泄露/露面 嗔怪/缜密 舐犊情深/似是而非
C. 行伍/道行 酗酒/汹涌 平心而论/贫贱不移
D. 汤匙/钥匙 喁喁/偶像 坚韧不拔/光阴荏苒
解析: 选A. A.sì, rú, xiāo; B.lòu/lòu, chēn/zhěn, shì/sì; C.hánɡ/hénɡ, xù/xiōnɡ, pínɡ/pín; D.chí/shi, yú/ǒu, rèn/rěn.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5~7题.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
说到汉字, 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 世界的古代文明, 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 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 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四大文明. 这四大文明之中, 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 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 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他文化发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 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 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 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 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 汉字的发展前景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但肯定的一点是, 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 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 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简洁明晰的梳理和叙述,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 从前印度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 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就会明白: 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 还为时尚早.
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 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 到隶、行、楷, 没有文化断层.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 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 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 从中国平原, 传播至东方的朝鲜、日本, 南方的越南, 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 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 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 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 这跟日本称汉字为“真名”, 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 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 世界潮流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 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 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但事实并非如此.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 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 许多韩国专家指出, 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英才哲学和思想的贫困, 今天的经济危机, 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 所以, 韩国开始反思, 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 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 日本也是如此, 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 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 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 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 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的最佳媒介. 透过汉字, 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
5.从全文看, 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 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 它的诞生并不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
B. “汉字文化圈”是指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 21世纪的今天, 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步增长.
C. “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 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的“政治圈”.
D. “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 汉字文明影响之处, 都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解析: 选D. B项与C项断章取义, 文中以韩国抛弃汉字的事件作为“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化圈’”的例证, 这说明韩国应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但并非所有的韩国人都必须会汉字. 因此, B项错误. A项应该是“汉字”而不是“汉字文化圈”, 故错.
6.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汉字是表意文字, 因此, 通过汉字, 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
B. 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 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 到隶、行、楷, 没有文化断层.
C. 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 抛弃汉字, 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
D. 在四大文明之中, 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及推断信息的能力. A项可在第二段找到答案; B项可从第四段首句找到答案; C项是对文意的整合, 由第二段的末句和第四段讲述韩国社会抛弃汉字的事实推断出C项正确; D项是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 错在忽略了运用汉字沟通的前提——知晓汉字的共通意思.
7.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 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B. 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 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 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C. 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 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说明汉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D. 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 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 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并开始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
解析: 选B. B.世界潮流只是曾经“缩小了”, 现在则是扩大了汉字文化圈, 而且这也不是毛、鲁主张的原因.
三、语言表达
8.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5个字.
创造性思维对思维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者的天赋有必然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 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 就像卓越的探矿者, 善于发现并开掘深深地掩埋在地下的矿藏. 再者, 思维者对他所思维的对象应有浓烈的兴趣, 一个研究者对他研究的对象缺乏兴趣, 他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是不可能的. 当然, 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天分, 也不管他对自己思维的对象怀着多么强烈的兴趣, 如果他是浮躁的、缺乏意志的, 他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长久地、锲而不舍地集中在自己的思维对象上, 要进行创造性思维是很困难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创造性思维要求思维者具有很高的素质, 兼具天赋、兴趣和意志力.
9.(2012·山东烟台调研)东方电视台要招聘业余记者和业余播音员各一名, 应聘者很多, 竞争十分激烈, 如果你打算应聘, 请你分别从“记者”和“播音员”的要求上介绍自己的优势. (每句不超过30个字)
(1)应聘记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聘播音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应聘记者: 本人善于观察分析, 口头和书面表达及应变能力很强. (2)应聘播音员: 本人相貌端正, 口齿清晰, 普通话纯正, 朗诵水平很高.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