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博施于民 曲肱枕之 饱食终日
B.无所不至 修己以敬 君子耻言
C.智者不惑 以友付仁 束带立朝
D.杀身成仁 虎豹之鞟 知善能改
解析:选C。C项,“付”应为“辅”。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攻击
B.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陋:狭窄
C.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给:敏捷
D.志于道,据于德 据:执守
解析:选A。A项,“伐”应为“夸”。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仁而得仁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B.修己以安百姓 不以人废言
C.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D.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析:选C。C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前者连词,“就,便”,后者转折连词,“却”;B项,连词,“来”,介词,“因为”;D项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介词,“对”。
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正颜色,斯近信矣
B.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C.老者安之
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解析:选D。A.使动用法,使……正;B.使动用法,使……称霸;C.使动用法,使……安逸;D.为意动用法,以……为耻。
5.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3分)
铁道部部长盛光祖表示,高铁降速是“为增加高铁安全冗余,积累安全管理经验”。在列车密度方面:高铁运营初期采取列车运行图一次编制、分阶段实施的办法,逐步提高列车开行密度,以利于新设备更好的磨合。
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铁路经历了6次大提速,并在2010年末在京沪高铁试验段创造了486.1公里的试验时速。截至降速前,中国已建成投产的时速250公里以上高铁营业里程达5903公里,日均开行动车组1604列,运送旅客132万人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铁道部称高铁降速系积累安全管理经验。
6.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下面题目。(4分)
汉语的单音节词汇中有大量的同音字,音同字不同,因此可以借助语音作桥梁,字面说甲,骨子里说的是乙,这就是谐音表意法。《红楼梦》中的“甄士隐”暗指“真事隐”,“贾雨村”实是“假语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为上述文段续写两个谐音表意的例子,选材不一定要来自《红楼梦》,但上下衔接要自然贯通,并有一定文化品位。
答案:(示例)①大观园中的四姐妹“元迎探惜”其实是“原应叹息”,太虚幻境中的“万艳同杯”当然也就是“万艳同悲”了。
②古典诗歌中的“道是无晴却有晴”隐含“道是无情却有情”,“因荷而得藕”实指“因何而得偶”。
7.请根据下面李清照这首小令中的划线句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60字。(5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船中人急切地挥动船桨,想要绕过重重的藕花。就在这时,藕花从中突然窜起了一群受惊的鸥鹭,急急地拍动翅膀飞远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祭孔大典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 “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它所阐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将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8.下列选项中关于“祭孔大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主要在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
B.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
C.祭孔大典历经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D.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表演紧紧围绕“礼”而进行。
解析:选C。C项,“从未间断”不正确,可参考第四段最后一句话。
9.下列对历代祭孔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汉高祖用“太牢"祭祀孔子,祭孔活动逐步升级。
B.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公”以后开始的。
C.清代,祭祀孔子最为隆重盛大,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D.民国政府对祭孔的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明令全国各地都要祭孔。
解析:选B。原文没说“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从唐开始。
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达到了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B.中国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
C.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
D.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解析:选B。B项,中国历代帝王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有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静 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我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头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著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1.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本段文字弟弟迷恋音乐的内容与下文父子间矛盾展开的联系,从结构上加以分析。
答案:为后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
12.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4分)
答:(1)拍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喝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挺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联系前后文内容和本文的主旨,对每个词语加以分析,弄清父亲的所思所想,从而把握其心理特点。例如,父亲在弟弟困难的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不言而喻。
答案:(1)“拍拍”: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
(2)“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
(3)“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13.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明确答题的有效区间是从第4段到文末,筛选有关重点句子,如“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等,加以概括作答。
答案: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④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著、坚韧。
14.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15.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紧扣文本,注意从“弟弟的经历”中阐发自己的感悟,特别是最后弟弟体谅父亲、承担责任等方面所给人的启示,同时也要注意从父子关系的转变上加以理解。
答案:(示例)(1)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2)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 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解析:选B。B.渝,改变。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足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选C。A.第一个是介词,到;第二个是介词,与,跟。B.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顺承。C.均为连词,那么。D.第一个是用于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
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A。②说的是齐国百姓现在的处境,④⑥均说的是齐桓公在内政外交方面落实管仲建议的具体措施,并非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①说的是关心百姓疾苦,③说的是对百姓减少刑罚赋税,⑤是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①③⑤均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1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解析:C。管仲对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并没有“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而是提出了如何称霸天下的政治主张。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中的两个“以”均作介词,用;“惧”“止”均为使动用法,其后省略了宾语。(2)“改”即成语“朝令夕改”之“改”。(3)“若”,表假设;“霸王”做动词,成就霸王之业;“本事”即“根本之事”。
答案:(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厚施德惠,(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竭近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感怀;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所想要的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
桓公又问道:“我想修明政事以谋求定时会盟天下诸侯,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是怎样的?”管子回答说:“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卿大夫治理好自己的领地,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连,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少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即位之后,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它们生有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自谦?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在坐席上挺直身子,向前挪了挪,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随意征发民夫。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能根据时令,坚持能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告诉给先君才行。”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京口月夕书怀
[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21.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年华老去,事事不顺,功业无成,异乡飘泊的伤感之情。
22.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甲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23.(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适中(度)”交往。(2)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矝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也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乙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善于因材施教,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无论谁做他的弟子,他都要亲自作调查研究,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特点,然后进行教育。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正确。“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现。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危而不持,_______________,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___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3)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4)丰草绿缛而争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5)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答案:(1)颠而不扶 龟玉毁于椟中 (2)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3)雕阑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
(5)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
一条鱼逆流而上。它以精湛的游技,冲过浅滩,划过激流,绕过层层渔网,躲过水鸟的追逐。它不停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游上了高原,然而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很快就被冻僵了。
请以“方向”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