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打诳语,不会种庄稼,就告诉樊迟自己不如老农,不会种菜蔬,就说自己不如菜农。
B.孔子认为樊迟是人格卑下之人,十分看不起他,所以对他请教的问题,统统推说自己不如农民。
C.在孔子看来,统治者根本不用学稼圃,只要做到好礼、好义、好信,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D.樊迟虽然谦虚好学,但孔子以为其不得其门,所以批评他弄错了事情的轻重本末。
解析:选B。“樊迟是人格卑下之人”和“推说自己不如农民”理解有误,从下文孔子的评论来看,樊迟的主要问题是目光短浅,因此对樊迟也不可能存在故意“推说”的问题。
2.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可当他向一老年男子打听孔子去向时,这位老年男子批评孔子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你认为他的批评对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批评得对,因为孔子不但自己不懂稼穑,而且批评想学习稼穑的弟子,体现了对农业、农民的轻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解析:选C。“孔子认为要接近仁道”有误,应是要接近有才有德之人;“获得生活的满足”有误,获得的应是道德和精神方面的。
4.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君子不应总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奔波,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这在当前还有教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富了,但也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二、语言运用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使其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答案:④①②⑤③
6.仿照下面的例句,按提示写两个句子。例句中加点的词语不能在仿句中出现。
例句: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世界不是少了美丽,而是少了发现。
①对于我们的心情而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于我们的成功而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生活不是少了快乐,而是少了感受。②人生不是少了机遇,而是少了准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
耕也,馁在其中矣(寒冷)
B.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不)
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
C.就有道而正焉(走向,到)
贤贤易色(轻视)
D.事君能致其身(获得)
不迁怒,不贰过(同样的错误犯两次)
解析:选C。A.馁:饥饿;B.莫:没有什么人,没有谁;D.致:献出。
2.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攻乎异端(邪说)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湮没)
B.而亦何常师之有(水平平常的老师)
抑与之与(还是)
C.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大概)
切问而近思(迫切)
D.诲女知之乎(教导)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全)
解析:选A。B.常师:固定不变的老师;C.切:切实;D.安:舒适。
3.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攻乎异端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夫子之求之也
C.女为君子儒
古之学者为己
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解析:选D。A.介词,对于/介词,跟,同;B.代词,代知识/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动词,成为,做/介词,为了;D.均是连词,表让步,相当于“即使”。
4.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小人哉,樊须也
A.馁在其中矣
B.而亦何常师之有
C.贤哉,回也
D.何以谓之“文”也
解析:选C。A.介词结构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C.主谓倒装,与例句相同;D.宾语前置句。
5.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没有哪个地方不存在文武之道。
B.求之与?抑与之与——是他去求他们呢,还是他给他们呢?
C.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先生求知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先生何处不学?而且又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老师呢?
解析:选B。应译为:是他去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讲给他听的呢?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贤者识其大者 大者:_____________
(2)夫子至于是邦也 至于:____________
(3)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俭:_____________
答案:(1)大的方面 (2)到 (3)约束
7.翻译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
(1)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老师呢?
(2)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意志,切实地提问并且脚踏实地地思考,仁也就在那里面了。
(3)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
8.孔子非常熟悉周礼,但入太庙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但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①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注】 ①宰我,孔子的弟子。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 约:穷困,困窘
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D.吾罪几矣 几:(到了)极点
解析:选C。过:超过。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有幸见爱,无幸见恶
见行而从之者也
B.见君不见其从政者
不维其行,不识其过
C.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始吾望儒而贵之
D.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
非人不得其故
解析:选D。A项,两个“见”字,前者是介词,表示被动,后者是动词,看见;B项,两个“其”字都是代词,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后者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C项,两个“而”字,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顺承关系。D项,两个“非”都是动词,“非难”“指责”的意思。
11.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是( )
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B。①见景公不见晏子,暗含孔子认为晏子为人不好;④怀疑儒生,暗含对孔子的批评;⑥孔子道歉,往见晏子的行为,暗含对晏子的尊重。②是孔子直言对晏子的不满;③是晏子为自己“事三君而顺”辩解;⑤是孔子自责时说的话。这后三项都与对他人评价关系不大。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解析:选C。C项晏子的话意在指出孔子的错误,不能因此就武断地说晏子“心胸不够宽广”。孔子“吾疑其为人”是直陈己见,不算讥讽。晏子“望儒而疑之”,“疑”不是“非难”。
参考译文:
孔子到齐国去,拜见齐景公,却不去拜见晏子。他的学生子贡问道:“拜见国君而不去见为他管理政事的人,行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服侍三位国君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不端)。”
晏子听说了孔子的话以后,说:“我晏婴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行,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国自立。我听说,(如果)幸运就会被人喜欢,不幸运就遭人厌恶,批评和赞美这类东西,就像声音与回声此响彼应一样,是要见到人的行为而随之产生的。我听说,用一条心服侍三位国君,是(为政)顺利的原因;用三条心服事一位国君,就不会顺利了。如今(孔子)并没有见到我的行为,却指责我的顺利。我听说,君子独自一人站立时,不会对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独自一人睡觉,也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羞愧。孔子在宋国与弟子习礼的大树被拔掉,吓得销声匿迹,自己没有认为是耻辱;在陈蔡两国走投无路,自己也不认为是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好像住在水边的人指责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在山上的人指责水边的人用鱼网一样啊。(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是因为他不知道其中的难处。起初我看见儒生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生就要怀疑他们了。”
孔子听说了晏子的话以后,说:“有这样一句俗话:在近处说的话,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德行存在自身,却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我私下议论晏子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大到极点了!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朋友;比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老师。如今我对晏子说错了话,晏子讥讽我,这是我的老师啊。”孔子通过自己的学生替自己去向晏子道歉,然后亲自去拜见晏子。
三、语言表达
13.(2011年高考山东卷)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重新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部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80 个字。
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癯,双面炯炯有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精神啦!
14.依据内容,做出最恰当的逻辑排序。(只填序号)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世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了品味。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⑥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答案:②⑤①⑥③④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