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著名歌手麦当娜为艾滋病患者呐喊就是“富而好礼”精神境界的体现。 B.孔子觉得应该和子贡谈论《诗经》,因为他不能真正理解 “贫而乐,富而好礼”。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文段中的意思是无论做学问还是修养自己都要精益求精。 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孔子就是 “贫而乐”的代表。 解析:选B。B项是因为他能“告诸往而知来者”。 2.请简要说明你对“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当然不错,但这只限于对物质本身的计较;“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精神境界是指能安贫乐道,始终与理想同在,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学问,讲究做人,追求涵养,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 3.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指的是先生是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4.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用一个成语概括)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二、语言运用 5.山东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所谓“一山一水两圣人”,请你以“泰安—曲阜”旅游专线导游的身份,写一段泰安与曲阜旅游景点之间的连接词。要求:语意连贯,富有感染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旅客朋友们,从高极云端的玉皇顶到喷薄而出的泰山红日,从最早的舜帝禅让到秦皇汉武的浩荡封禅,从孔子登泰山而小鲁到明清民国无数文人墨客留迹于山间水畔:我们步履已遍及泰山的山水楼台,参破日月古今变化。走近它,就是朝拜中华文明,让我们一同去朝拜“东方麦加”曲阜吧,因为走近它就是走近儒家文化,走近中华文明,曲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6.请以“谦让”为开头,把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 孔融让梨、董笃行让墙的故事,都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它让我们在得与失之间受益无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谦让这一在古代的孔融让梨、董笃行让墙的故事中得以充分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在得与失之间受益无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 A.有教无类(种类) 文,行,忠,信(品行) B.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或许) 《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 C.不愤不启(气愤) 不悱不发(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 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创作) 窃比于我老彭(私下里) 解析:选D。A.行:社会实践;B.抑:不过,只是;C.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方位 B.吾与女,弗如也 与:跟 C.美目盼兮 盼:盼望 D.起予者商也 起:检举 解析:选A。B.与:赞同;C.盼:黑白分明;D.起:启发。 3.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告诸往而知来者 闻斯行诸 B.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吾与女,弗如也 C.回也闻一以知十 求也退,故进之 D.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解析:选C。A.兼词,之于/兼词,之乎;B.连词,和/动词,赞同;D.连词,如果/动词,及,比得上。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陈亢退而喜曰 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③告诸往而知来者 ④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②③④都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解析:选D。①就,然后;②却;③却;④又,并且。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B.“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C.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D.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解析:选D。D.“与言”是“与之言”的省略,是省略句,其余三项为倒装句。A.介词结构后置句,B、C均为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绘事后素    素:____________ (2)起予者商也 起:____________ (3)则小子何述焉 述:____________ 答案:(1)素底子  (2)启发  (3)传述,阐述前人成说使之流传 7.把下面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父兄在世,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2)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 8.从文中可知子路和冉有的性格特点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文中看,孔子认为子路勇气过人却失之冲动鲁莽,而冉有优柔寡断,做事犹豫不决。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 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 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解析:选A。让:谦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解析:选B。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国人立其中子 B.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C.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D.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解析:选A。A.其中:文中为两个单音词,他的第二个;今为双音词,那里面。B.横行: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C.操行:举止行为,品行。D.发愤:下定决心努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解析:选C。“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 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三、语言表达 13.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居里夫人一直是我崇拜的少数名人中的一个。如果说到女性名人,她就更是非第一莫属了。我大约是在上中学时读到介绍居里夫人的小册子,从此她坚毅的形象便在脑海里永难拂去。以后我几乎搜读了所有关于她的传记。一个人的伟大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二是他的人格,他的精神。对居里夫人来说,这两方面她都具备,而且超群绝伦,值得我们永远的怀念和学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居里夫人一直是我崇拜的少数名人中的一个,因为她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和她的人格、精神都超群绝伦。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第八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将于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在重庆举行。本届园博会以“园林,让城市更加美好”为主题,同时也将展现重庆的独特魅力,巴渝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当今园林花卉艺术的发展趋势,具有丰富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请为该园博会设计一条宣传语。要求:①不得少于十个字;②用对联的形式:③体现园林博览会和重庆两方面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听巴山夜雨,品天下竹林②博园景萃八方客,山城情留四海宾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