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16.8)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14.36)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3.13)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2.5)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狎大人 ______________
(2)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______________
(3)与其媚于奥 __________
(4)与人恭而有礼 ______________
答案:(1)亲昵而不庄重 (2)进谗言 (3)讨好 (4)庄重,有礼貌
2.选段14.36中流露出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本章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选段3.13中王孙贾问孔子奥与灶的问题,孔子的正面回答表露了怎样的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中国人宗教思想的精神。孔子说一个人真的做坏人、做坏事,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他。所谓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换句话说,人有人格,尤其须要心理上建立起人格,不靠外来的庇护。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知道敬畏,拿大人不当回事,轻侮圣人的话。
(2)君子做事严肃而没有过失,待人庄重而合乎礼仪,那么普天下的人就都是自己的好兄弟。君子何必发愁没有兄弟呢?
二、语言运用
5.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名著系列活动。下面是某班同学写的两段名著导读推荐词,这两段推荐词在语法、逻辑、句式、文学常识等方面存在一些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论语》?推荐词
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把一道道尘封的门开启,用教诲铸造了一柄柄锋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往往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总是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一道道尘封的门开启”改为“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
(2)“往往在构建汉民族文化”改为“在构建汉民族文化”或将“总是起着无可替代”改为“起着无可替代”。
6.有个人在荒凉的野外赶路,他看见一个女人独自站在路旁,便问她:“你是谁?”她说:“我是真理。”他又问道:“你为什么不住在那繁华热闹的城市,而住在这荒凉的野外呢?”她答道:“古时候,谬误只在少数人那里,可是现在你无论到哪里都听到谬误。”
从上面一则寓言故事中,你能得到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概括。(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到处都充满谬误时,真理就无处存身了。或:真理总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别人不肯到达的地方,你往往会有所发现。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务民之义(义务)
仁者先难而后获(付出的努力)
B.吾不与祭(同意)
慎终,追远(死亡)
C.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文献典籍)
畏天命,畏大人(有地位的人)
D.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进谗言)
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肆无忌惮,无所畏惧)
解析:选C。A.义:宜,应该遵循的礼法;B.与:参加;D.肆:杀人后陈尸示众。
2.下列加点的“而”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A.敬鬼神而远之
B.仁者先难而后获
C.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D.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解析:选C。A.连词,表转折,但;B.连词,表顺承,然后,接着;C.连词,表因果,因而;D.连词,表递进,并且。
3.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A.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B.与其媚于奥,宁媚灶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解析:选C。C.对于;A.向;B.向;D.从。
4.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A.子服景伯以告
B.洞庭君安在哉
C.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D.而亦何常师之有
解析:选C。例句与C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A项为省略句,B、D两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5.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知生,焉知死——什么时候出生还不知道,又怎能知道什么时候死?
B.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仁人先付出艰辛的努力后才有所收获,这可以说是具备仁德了。
C.吾不与祭,如不祭——我不亲身参与祭祀,即使祭了也好像没有祭一样。
D.公伯寮其如命何——公伯寮能拿我的命运怎么办呢!
解析:选A。还没弄明白活着的道理,又怎能明白死呢?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1.12)
子不语怪、力、乱、神。(7.21)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3.12)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9)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5.13)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未能事人 事:_____________
(2)焉能事鬼 焉:____________
(3)樊迟问知 知:____________
(4)务民之义 务:_____________
答案:(1)事奉 (2)疑问副词,怎么 (3)通“智”,聪明 (4)从事,致力于
7.翻译下面文中画线的语句。
(1)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亡,可谓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致力于百姓所宜,严肃地对待鬼神但远离他们,这就可以说是聪明了。
(2)谨慎地对待丧礼,恭敬地追思远代的祖先,百姓的道德就能趋于仁厚了。
8.从文中看,孔子怎样看待鬼神和生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表明了孔子在鬼神、生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他不信鬼神,也不把注意力放在来世或死后的情形上,而是强调在生前要好好活,至于对待鬼神就不必多提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书如皋二烈士事
朱柏庐
如皋顾子仲光言:同邑有二烈士,其一缪君鼎台,死于乙酉者也;其一许君元博,又逾年而死者也。
鼎台居乡曲,以勇闻,世亦莫之用。清兵南下,鼎台纠召乡勇御之,身先徒旅,每战辄殪其劲将。清兵日益众,势不敌,始为所擒,以见大帅。大帅重其勇,欲降之,谓曰:“子今为我一家人,共定天下,公侯可立致矣。”鼎台痛斥骂,大帅复不忍杀,令人多方诱谕,至于下拜,终不屈。身遍被絷缚,鼎台奋力一决,缚皆寸断,夺刀犹杀数人。大帅怒甚,命磔之。鼎台骂不已,抉其舌,而以他物塞口,犹瞋目哑哑若骂至死。
元博好义,少力学,顾不得为诸生。南都既陷,矢志必死,以父在,授经于同里家,入束脩为养。从父命,不得已剃发;而以“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八字,分刺于左右臂,人亦莫之知也。有主家婿窥先生浴而见之,婿素不得于其妇母,欲挟持元博,以邀妇母金钱。不得,值县隶至,语之。元博不能隐,遂谓县隶曰:“吾所以未死者,六旬老父在也;而吾之为此,固欲死也。若竟持吾赴告县官,杀我耳。”遂至县。
县送之宪府。宪府某,故明之大吏也,颇以温言劝慰。元博抗声不屈,又廷辱宪府。宪府反退而让县令,以其成是狱也。后并逮其父鞫,父见宪府跪,元博亦跪,谓曰:“今日之跪,跪吾父也,岂跪若耶?”宪府又大愧沮。有顷,两行刑者突入狱,元博迎谓曰:“吾正待汝!”举止颜色无少改。乃南向拜君,北向拜父,一笑而就刑。
后其父得释,以寿终。妻某氏,当入京配军。将行,解卒忽念曰:“许君不爱其身,以为千秋烈士。吾又何爱一妻,而不以全烈士身后事耶?”遂以其妻代解,而令某氏匿不出。及至京师,有廉知其事者异之,捐金以赎解卒妻。解卒竟与妻俱归,弗之配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人多方诱谕 谕:晓喻
B.元博抗声不屈 抗声:高声
C.举止颜色无少改 颜色:脸色
D.解卒竟与妻俱归 竟:竟然
解析:选D。竟:最终。
10.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二烈士“忠”的一组是( )
①身先徒旅,每战辄殪其劲将
②令人多方诱谕,至于下拜
③犹瞋目哑哑若骂至死
④而吾之为此,固欲死也
⑤父见宪府跪,元博亦跪
⑥乃南向拜君,北向拜父,一笑而就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⑥
解析:选D。②指大帅劝降;⑤指许元博孝顺父亲。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缪鼎台是一位壮士,清兵南下时,他组织乡勇御敌,被缚后严辞拒降,不屈而死。
B.许元博是一位文人,南京失陷后,矢志以死,但因为父亲的反对,不得已剃发以偷生。
C.本文略写缪鼎台,突出其忠勇;详写许元博,突出其忠孝两全的士人形象。
D.文末写解卒以自己的妻子代替许元博的妻子“入京配军”,突出了许元博的志节义行。
解析:选B。B项中许元博为了孝顺父亲而偷生。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台居乡曲,以勇闻,世亦莫之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得,值县隶至,语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宪府反退而让县令,以其成是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缪鼎台居住在偏僻的乡野,凭着勇敢闻名,世间却没有谁重用他(许元博的情况)。
(2) (主家婿)不能办到,恰逢县衙中的役隶到了,(主家婿)告诉了他。
(3) 巡抚反而退步责备县令,因为县令造成了这个案件。
参考译文:
如皋顾仲光说:同乡中有两个烈士,一位叫缪鼎台,是死于乙酉年间的人;另一位叫许元博,是又过了一年而死的人。
缪鼎台居住在偏僻的乡野,凭着勇敢闻名,世间却没有谁重用他。清兵南下,缪鼎台纠集征召乡勇抵御清兵,身先众人,每次战斗总是杀死清军的悍将。清兵一天天增多,势力不能抵敌,才被(清兵)擒获,(被送去)见大帅。大帅看重他的勇敢,想要使他投降,对他说:“你现在是我一家人,(我们)共同平定天下,公侯(这样的爵位)可以立刻获得。”缪鼎台痛切地责骂,大帅还不忍心杀害,令人多方诱导晓喻,甚至(向他)下拜,(缪鼎台)始终不屈服。身体全被捆绑,缪鼎台奋力一挣,绑绳都断成许多小段,夺下刀还杀死几个人。大帅很恼怒,下令将他肢体分裂。缪鼎台痛骂不已,(行刑的人)挖出他的舌头,而用其他的东西塞住嘴巴,(他)仍然睁大眼睛发出“哑哑”的声音,像在骂人,一直到死去。
许元博好义,年少的时候努力学习,只是不能够成为诸生。南京陷落以后,发誓立志一定(为国而)死,(但)因为父亲在世,(只好)在同乡家中教授经书,收入酬金供养父亲。(他)听从父命,不得已剃去(前半部分)头发,然而用“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八字,分别刺在左右两臂上,人们不知道这些。他执教的那户人家的女婿偷看先生洗澡而见到了这些字,这户人家的女婿一向和他的丈母有矛盾,想要挟持许元博,来敲诈丈母的金钱。(主家婿)不能办到,恰逢县衙中的役隶到了,(主家婿)告诉了他(许元博的情况)。许元博不能隐瞒,就对衙役说:“我之所以没有死,是因为六旬老父在世;而我做这些事,本来就想要去死。你终于押着我去禀告县官了,杀了我罢了。”于是到了县衙。
县官把他送到巡抚那里。巡抚某某人,是前明的大官,很是以温和的言语来劝慰他。许元博高声(喊叫)不屈服,又当庭辱骂巡抚。巡抚反而退步责备县令,因为县令造成了这个案件。后来一并逮捕了他的父亲审问,他的父亲见到巡抚下跪,许元博也下跪,对(巡抚)说:“今天下跪,是跪我的父亲,难道是跪你吗?”巡抚又很惭愧沮丧。不久,两个行刑的人急速地冲入狱中,许元博迎上去对他们说:“我正等你们!”举止脸色没有一点改变。就面向南拜别君主,面向北拜别父亲,笑了一笑而接受刑罚。
后来他的父亲得到释放,享尽天年死去。他的妻子某氏,应当入京发配从军。将要前行,押解的兵卒忽然想到:“许君不爱惜他自己,而成为名传千秋的烈士。我又为什么爱惜一个妻子,而不拿(她)成全烈士身后的事呢?”于是以他的妻子代替解送,而让某氏藏匿不出来。等到了京城,有察知这件事情的人认为这是奇事,捐献钱财来赎出押解的兵卒的妻子。押解的兵卒最终与妻子一起回来,没有把她发配从军。
三、语言表达
13.情到深处泪先流。泪“发乎中而见于外”,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请选择柳永的《雨霖铃》、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登岳阳楼》中人物的“泪”,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
要求:①与例句句式相同或相近,构成排比。②任选其中两篇。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是痴情女子的思念之泪。登上高处,不见心上人,泪水刻画出痴情纯真的少女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知心爱人的离别之泪。离别之际,两情缱绻,泪水刻画出难舍难分的离人形象。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爱国志士的悲愤之泪。凭倚窗轩,山河残破,泪水刻画出忧国忧民的文人形象。
14.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揭示的主要问题。(不超过15字)
一场席卷全国的食盐抢购风波,渐渐归于平静。前两天争破头都要抢一包的盐,而今却摆在货架上无人问津。为何一则谣言引发如此大的市场震动?是民众无知带来的畏惧,还是社会信任度降低,真相的传播反而不容易?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透明的信息披露和社会各阶层更有力的相互信任,而这才是需要我们在本次抢盐事件中学习和弥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抢购食盐暴露无知与信任危机。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