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柳絮 苦涩 巨剪
B.峡谷 波涛 丝绦
C.险峻 干涸 沟壑
D.颠箥 匍匐 侏儒
解析:选D。D项中“颠箥”应为“颠簸”。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如同一幅________。
(2)那两道长城般的高树呀,/________了绿野上的万顷波涛。
(3)这一串串珠宝交错相连,/便把我们的锦绣江山________。
A.垂帘 涌起 开拓
B.瀑布 排开 缔造
C.垂帘 排开 缔造
D.瀑布 涌起 开拓
答案:C
3.下列对有关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杨柳的骆驼》一诗中诗人借运杨柳的骆驼展开联想,表达了对绿化祖国、造福后代的赞美。
B.公刘在《上海夜歌》一开始采用蒙太奇手法,接连写出上海关和钟楼两个镜头,其间运用两个句号,耐人寻味。
C.《乡村大道》中的“乡村大道”一语双关,既指自己家乡的道路,也指人生之路的起点。
D.郭小川在《乡村大道》的第二部分以思想家的求索精神,写乡村大道的险峻和坎坷,表现了诗人的战斗的人生观。
解析:选D。D项“表现了诗人的战斗的人生观”有误。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4~6题。
运杨柳的骆驼
公 刘
大路上走来一队骆驼,
骆驼骆驼背上驮的是什么?
青绿青绿的是杨柳条儿吗?
千枝万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
明年骆驼再从这条大路上经过,
一路上把柳絮杨花抖落,
没有风沙,也没有苦涩的气味,
人们会相信: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
1956年6月13日
4.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写眼前景用设问起笔,抒写情意着力于“要把”二字。
B.诗写遥想景则着力于“把”,即春天已然降临沙漠。
C.“没有风沙,也没有苦涩的气味”,形象写出荒沙大漠经过绿化后的美好情景。
D.“准能把春天追着”,是说春天要来却还没有来到这里。
答案:B
5.下列对这首诗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骆驼骆驼”、“青绿青绿”、“千枝万枝”这三组叠词,委婉曲折地表露出了诗人心头的喜悦。
B.“骆驼骆驼背上驮的是什么?”和“青绿青绿的是杨柳条儿吗?”两个问句,轻盈细腻地写出诗人热情的期待。
C.诗作第二节赋予“骆驼”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通过描写绿化后的情景,体现出沙漠的荒凉、孤寂,形成反差。
D.“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照应了第一节的末句,饶有余味地结束了全篇,将高大的骆驼一变而为多情的春天的使者。
答案:C
6.“人们会相信: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这句诗中的“追”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骆驼追春天,给人们带来春天,诗人赋予骆驼以人的感情。另外,一个“追”字也表现了诗人对“沙漠春天”到来的热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浸渍(zì) 蓓蕾(lěi) 剖析(pōu) 追本溯源(shuò)
B.庇护(bì) 载体(zǎi) 友谊(yì) 莘莘学子(xīn)
C.殷红(yīn) 翘首(qiáo) 刹那(shà) 少不更事(ɡēnɡ)
D.低劣(liè) 广袤(mào) 婆娑(suō) 卓有成效(zhuó)
解析:选D。A.溯sù。B.载zài,莘shēn。C.殷yān,刹chà。
2.(2011年高考山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签署 发贴子 雍容华贵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B.端详 螺丝钉 额手称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惊诧 震慑力 眼花瞭乱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延袭 扫描仪 不屈不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解析:选B。A.贴-帖;C.瞭-缭;D.延-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余光中诗歌的精巧结构为诗歌表意增加了丰富的内涵,成为诗歌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促成了诗歌新质的产生。
B.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对于在战略上的调整使该公司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急流勇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D.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解析:选B。A.新质:新的特质。B.望文生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地势险峻,易守难攻。C.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D.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B.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C.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准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
D. 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解析:选C。A 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可将“青少年”调至句首作主语。B项学习与素养不搭配。D项缺少谓语,“开展学雷锋活动”。
二、类文表达
(一)阅读韩东的《山民》一诗,回答5~6题。
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了/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儿子也会有老婆/儿子也会有儿子/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5.诗中“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儿子也会有老婆/儿子也会有儿子/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几句诗颇具象征意义,象征着获得幸福的生活、走出禁锢的思想需要几代人的不懈的探索。
6.请简要概括《山民》的思想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民》所表现的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冲破闭塞走向开放,摆脱狭隘步入宽广博大的强烈渴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种种艰难与困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余光中: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我是很早读过的。然而当音乐人罗大佑坐在体育场的舞台,面对上万民众弹着吉他唱出《乡愁四韵》的时候,我还是意识到心里温热的感动。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朵海棠红啊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我以为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是至情至性的人,没有深切的体察,没有锥心泣血的经历很难有如此的情怀。
余光中说:把岛上的文字传回中原。这让我感到这个老人与众不同的心肠。把岛上的文章传回中原,这是余光中假托苏轼的诗句表达自己的心志。
苏轼有很长时间被流放到海南岛,后来回到中原。跟苏轼比,余光中在岛上的时间更长。
岛上的时光孕育了余光中乡愁的情结,他说:“出生在南京,9岁以前南京一直是我的家,9岁那年我逃过了一劫,南京大屠杀的现场离母亲和我不过100公里。9年以后,为了逃避战争,我和母亲仓惶告别南京,也告别整个大陆。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到2000年的时候,我才重回石头城。后来我从台北又到美国,到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社会和文化之中。乡愁对于我就是一种记忆。”
“我第一次去美国30岁,那时候美国跟亚洲,跟台湾跟大陆都不一样,现在中国跟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就像上海,跟美国越来越接近,但那个时候差别非常大,那种差别提醒我,我是中国人,我从东方来,我的文化跟美国的文化始终不同。当你不在中国的时候,你就成为全部的中国,当你走到异国之地,所有的国耻都会贴到你的脸上,中国的痛楚就是你的痛楚。”
最浅的海峡,最深的乡愁。是余光中对台湾岛的描述。
久居台湾,余光中把自己的写作形容为“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
他在诗中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晚年的时光中,余光中大多是定居在高雄中山路的一幢居所里。
作为年过七旬的老人,余光中看到台湾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也看到台湾的文化现实。
“台湾现在施行的政策是把人进行粗糙的分类,政治人物要赢得选票,就制造粗糙的族群矛盾,制造两岸的冲突,以此操弄政治选举。包括‘去中国化’运动,执政当局想象切香肠一样把中国文化的印迹从台湾切去。”
“乡愁,如果仅仅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简单,同乡的乡愁是人的基本常情。但是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对于个人只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但是整个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故,变成神话,变成历史渗透在你的精神里,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所谓的秦魂汉魄、宋魂唐魄就在你的身体里。”
7.余光中先生“假托苏轼的诗句”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岛上的文字是寄托了余光中乡愁情结的文字,包括渗透在他的精神里的典故、神话和在他身体里的秦魂汉魄、宋魂唐魄。作者假托诗句,一方面是抒发乡愁,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这些文字来缝合两岸的文化裂缝。
8.余光中为什么用“最浅的海峡,最深的乡愁”来描述台湾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浅的海峡是指台湾海峡实际距离短。最深的乡愁是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却不能相聚,指出台湾当局不断制造族群矛盾(两岸冲突),使乡愁更深更浓。余光中用这句话来描述台湾岛表现了他对台湾政治现实的不满。
9.结合全文谈谈本文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含义:这句话揭示了余光中先生写作的方式,通过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也表现了余光中先生的写作主题是以乡愁为主题,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以及挚爱之情。
作用:①提领全文,揭示主旨;②概括传主精神内涵;③贯穿全文的线索。
10.在行文中,作者叙录了人物的大量语言,这符合人物传记的写作要求吗?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符合。人物语言凝聚着人物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主张和所持有态度。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重要手段。本文大量选用余光中的语言来表现他的经历、情感以及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态度,揭示了传主的精神内涵。
三、语言运用
1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联系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谈谈你的观点。要求:言之成理,不超过200字。
红网长沙1月14日讯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以前的母亲之歌温情、潸然泪下,现在的妈妈之歌诙谐、搞笑,让人过目不忘。
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随口唱唱的《妈妈之歌》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蹿红,3分钟内竟一口气唱出了900多个单词,让人不得不为之惊呼,原来全球的妈妈都爱唠叨,并且唠叨的速度和节奏与饶舌歌手的功力不差上下。
创作这首《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位孩子的母亲,为了照顾小家伙们的起居,她和天底下很多妈妈一样,整天唠叨不停。一个偶然的机会,安妮塔灵光闪现:“为何不把唠叨谱成一首歌呢?这样一定很有趣。”
于是,她将自己每天常絮叨的话写成简短的歌词,配着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威廉泰尔序曲》唱了出来……
安妮塔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视频中这段表演录制于2007年母亲节前夕,她绝对没有想到两年后,她的“唠叨之歌”会红遍全球。视频不仅在Youtube上创下1500多万次的点击率,远远超过同期流行歌曲的MV。同时,视频还在美国许多知名电视节目上播放过。每个看完这段视频的网友都表示,歌写得“非常真实,就是生活中妈妈们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妈妈之歌》唱出了天下妈妈的爱子之心,也唱出了妈妈们爱唠叨的共同特点以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家长习惯给孩子设计成长路线,而不习惯让他们自然成长。很多家长喜欢唠叨,就是担心孩子不按自己设计的路线去发展,他们宁可每天唠叨不停。让孩子自然成长,固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走一些弯路,但孩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很多生活经验,这其实比什么都重要。希望家长遵循教育规律,该放手时要放手,不要剥夺孩子自己体验生活的权利,还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12.阅读下列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有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
钱钟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问及钱钟书的感想,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钟书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简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
(2)书籍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