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书P54~P55]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屏息 漫溢 百啭 绿荫
B.疲惫 寂寥 吟咏 缭绕
C.扶育 瑰丽 鼓铙 宴飨
D.炽烈 凋落 抚慰 逃避
解析:选C。“扶育”应为“抚育”。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尽管歌声早已不能听到,/它却仍在我心头________。
(2)啊,田园的史家,你竟能________/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3)树下的美少年啊,你无法________/你的歌,那树木也落不了叶子……
A.缭绕 抒写 终断 B.回想 铺叙 终断
C.回想 抒写 中断 D.缭绕 铺叙 中断
答案:D
3.下列对有关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孤独的割麦女》刻画了一个独自在田间劳作的苏格兰少女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
B.华兹华斯在诗的第二节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绘了姑娘的歌声给自己带来的不尽的心灵享受。
C.《希腊古瓮颂》这首诗深切地展示了诗人对于人世矛盾无奈的情感,蕴涵极为丰富复杂。
D.济慈在《希腊古瓮颂》的第四节末尾用“寂寥”一词来暗示情绪上的转折:艺术虽然是不朽的,而永恒的寂寥又如何排遣呢?
解析:选B。“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有误,应为“反衬手法”。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6题。
看,一个孤独的高原姑娘
在远远的田野间收割,
一边割一边独自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把麦子割了又捆,
唱出无限悲凉的歌声,
屏息听吧!深广的谷地
已被歌声涨满而漫溢!
还从未有过夜莺百啭,
唱出过如此迷人的歌,
在沙漠中的绿荫间
抚慰过疲惫的旅客;
还从未有过杜鹃迎春,
声声啼得如此震动灵魂,
在遥远的赫布利底群岛
打破过大海的寂寥。
4.诗人在第一节诗中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写收割女的孤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节,以祈使句式开头,突出视觉和听觉,描绘一位高原姑娘在田野收割的实景,诗人使用诸如“独自”“悲凉”等字眼,写出收割女的孤寂。
5.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6.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布利底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割麦女”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布利底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割麦女”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模样(mú) 鼓铙(náo)
犄角(jī) 强词夺理(qiánɡ)
B.悲恸(tònɡ) 佣金(yōnɡ)
症结(zhēnɡ) 数见不鲜(xiān)
C.炽热(chì) 横财(hénɡ)
扁舟(piān) 溘然长逝(kè)
D.宴飨(xiǎnɡ) 哂笑(shěn)
抹杀(mǒ) 偃旗息鼓(yǎn)
解析:选D。A.“强”读qiǎnɡ;B.“佣”yònɡ;C.“横”读hè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屏息 怂涌 沆瀣一气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B.百啭 餍足 沤心沥血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赔偿 寥廓 退避三舍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卤莽 撕杀 耳提面命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解析:选C。A.怂涌—怂恿;B.沤心沥血—呕心沥血;D.撕杀—厮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济慈生平只有26岁,但其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B.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放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C.尽管这道题出得比较难,但学生的回答情况还是差强人意;主要是因为题目中选用的错别字材料相对简单,容易辨析。
D.以前学者讲《论语》多讲其政治意义,但于丹教授另辟蹊径,提出“半部《论语》修自身”,用经典给今人做“心理按摩”。
解析:选B。“竭泽而渔”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考虑将来发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的4月22日是第38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确定这样一个主题,目的是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和行为。
B.华兹华斯的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
C.交通台目前播报说,夏日里,有的人在小轿车内开着空调过夜,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应该引起司机朋友们的高度重视。
D.在乌镇的布局中,由于历史上曾地跨两省、三府、七县,加之吴越文化的沉淀、积累,观念上明显受中国传统儒文化和运河商业文化的影响。
解析:选B。A项,“唤起”与“行为”搭配不当;C“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句式杂糅,可以改为“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D语序不当,应是先“积累”后“沉淀”。
二、类文表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6题。
明天,天一亮……
[法]雨 果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
我就动身。我知道你在跂望。
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
我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
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
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
怀着忧心,倚着背,交叉着手,
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
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
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
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
5.第一节诗中“我知道你在跂望”这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明明是诗人自己渴望早一点见到女儿墓,却写女儿在翘首待父。这种换位的写法表明了诗人爱女儿之深。他永远不肯相信女儿已死去,觉得女儿仍在盼着见到他,这样就写活了父女间那份依依深情。
6.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如何来表达他对女儿的深切思念的?试找出诗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节用“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表明路途之远和赶路之急;第二节用“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表达用心之专一;第三节用“不看远帆,不看彩霞”表达诗人之执著。这样,那份急切、执著与专一的思念之情就被表达得真挚动人了。
(二)(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针挑土
芳 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7.“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穿针引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两层含义:一是用针刺绣,二是在“负责任的旅游”中起桥梁作用。
答案:用意: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理解: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8.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用了拟人手法,“太阳已经有倦容了”说明这一天行程远、劳累。(2)句注意抓住“眼睛亮了”揣摩人物心理。
答案:(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
9.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最后交代关于“针挑土”的俗语以及自己的感悟,作答时要跟黑妮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体会揭示的人生意义。
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10.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表现作者心理的相关句子,如第七段开头几句,倒数一、二两段,都能表现“我”的心理。
答案:第一问: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第二问: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
三、语言运用
11.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黑墨 ②黑钻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
(1)此刻,她那________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
(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________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1)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抓住女子眼睛圆而黑的特点,(2)抓住姑娘眼睛闪烁光亮的特点,即可正确作答。
答案:(1)④ 理由:女子深情地注视着“他”时,眼睛必定是黑而圆的,这与“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吻合 (2)② 理由:姑娘的眼睛“闪烁着奇异的光亮”,这与黑钻石晶亮的特点相似
12.下面是著名歌手毛阿敏在春节晚会上演唱的《微笑》的部分歌词,请仿照下面的格式,续写歌词。
当黎明穿破黑暗,朝霞对着天空微笑;当激流越过险滩,浪花对着大海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当春风吹散严寒,绿叶对着枝头微笑;当雨露滋润秧苗,彩虹对着大地微笑。②当清风涤荡雾霭,白云对着蓝天微笑;当歌声萦绕枕畔,婴儿对着母亲微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