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隽永 飘缈 绚缦 裙裾
B.横蛮 颓垣 撕碎 锁碎
C.暄嚣 模仿 飘逸 脆弱
D.疾视 战栗 哀戚 栖止
解析:选D。A项,“飘缈”应为“缥缈”,B项,“锁碎”应为“琐碎”,C项,“暄嚣”应为“喧嚣”。
2.依次填入下列各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我不疑,这________一点也不假,/我知道海洋不骗他的浪花。
(2)我是天空里的一朵云/________投影在你的波心——
(3)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________。
A.因缘 偶尔 装饰
B.因缘 偶然 妆饰
C.姻缘 偶尔 装饰
D.姻缘 偶然 妆饰
答案:A
3.下列对有关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观念》中的“一个观念”实际上是诗人理想的爱国观念,作者努力把它表现得形象化。
B.在诗中,闻一多用了七个比喻,新鲜贴切,既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观念”的具体内容,又曲折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一往情深。
C.《我的记忆》第一节将记忆拟人化,使整首诗都贯穿“友人”的特征,赋予了抽象的情感以生命的形态。
D.戴望舒在《我的记忆》中承接了《雨巷》中那种传统的一唱三叹的程式,用接近口语的流畅节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倾向。
解析:选D。D项,“那种传统的一唱三叹的程式”有误。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6题。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朵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4.这首小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感情和人生理想的既渴望追求又失落无奈,既痛苦感叹又克制超脱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5.诗人把“我”与“你”之间的关系比作云影在波心的掠过。尽管这种相逢浪漫而美好,但它却稍纵即逝,踪影全无。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偶然无常,美好时光不能长久的无可奈何的喟叹;是一种在飘逸、潇洒、风度翩翩遮掩下的对追求美好感情与人生理想的失望。
6.诗中的两个比喻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两个形象鲜明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渴求与期待,其感情负荷之重,诗意蕴藏之深,令人难以忘怀。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吉祥(jí) 棱角(línɡ)
狡黠(xiá) 长吁短叹(xū)
B.浸润(jìn) 蓦然(mò)
腈纶(qínɡ) 残碑断碣(jié)
C.喟叹(kuì) 愤慨(kǎi)
盥洗(ɡuàn) 呱呱坠地(ɡuā)
D.阻挠(náo) 女娲(wā)
咯血(kǎ) 戛然而止(jiá)
解析:选D。A.“棱”应读lénɡ。B.“腈”应读“jīnɡ”。C.“呱”应读“ɡū”。D.读音全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祈祷 倔强 突如其来 新婚燕尔
B.希冀 绚缦 藕断丝连 雍荣大度
C.告磬 木莓 浅尝辄止 故步自封
D.狼藉 寂寥 一愁莫展 摇旗呐喊
解析:选A。B项应是“雍容大度”;C项应是“告罄”;D项应是“一筹莫展”。
3.(2011年高考重庆卷)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去凤凰,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凤凰的美便弥漫在这烟雨中,湘西的千年文化也在这烟雨迷蒙中荡漾开来。
B.网络热词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而且还表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D.他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他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但他却硬撑着不肯申请。
解析:选D。D项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多用来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也比穷人家富裕。句中用它形容“他”硬撑着不肯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用错对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正是深重的灾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B.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财政的病灶、腐败枉法的危害、房地产商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和炒房者“搅混水”的混乱等因素引起的。
C.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历史上国际参展方最多的一届。
D.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解析:选D。A项成分残缺,可改为“铸就……的风格”;B项“原因主要是……引起的”,句式杂糅;C项成分残缺,在“一届”后加“世博会”。
二、类文表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6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5.“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角”是指已经沦陷的香港;“那一角”是指国民党统治区。
6.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后半部分感情激越,蕴含着深沉的挚爱,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由衷的向往与热烈的礼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7.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说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实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解析:选BC。B原文应为“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C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的是本文作者。
8.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③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才是人生之大美,他最后也将自己投身此大美之中。
9.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
10.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十分敬佩。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时期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先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他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示例二:十分惋惜。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毕竟活着的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
三、语言运用
11.将下面的文字概括为表明海洋的重要性的两个比喻句,每句不得超过12个字。
大约32亿年以前,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在海洋里,这些原始生命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生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鱼类这样比较高级的海洋脊椎动物。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直接间接地依靠海洋中的“牧草”——单细胞海藻生存,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虾已达几千万吨,将来每年的海洋食品可望达到两亿吨。
比喻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句(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2)海洋是天然的牧场。
12.(2011年高考四川卷)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5分)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句子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本题暗含了一个排比句,题目中又明确提出要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体现景点或意象的特征,这就是考查我们对教材内容的熟知程度。
答案:(示例1)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示例2)雨巷,你的悠长寂寥,你的哀怨彷徨,你的凄清惆怅,不正好氤氲出我心中的伤感吗?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