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中学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A(并不是使用拼音进行交流,而是使用拼音输入法)
2.A(文中没有依据证明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现象是美国媒体率先发现,而只是美国媒体率先报道出来,而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的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而是“提笔忘字”现象)
3.C(亢:担当)
4. D(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A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对于。B项①动词,作为/表示判断,是;②介词,替、给。C项①副词,表示判断,是;②副词,才。)
5. B(①终军审讯徐偃时对他的批判;④皇帝对终军的肯定;⑥终军劝说越王及其结果。)
6. B(“徐偃出使外国”不对,应是在“封域之中”巡察民俗风情。)
7.(1)你却用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作为借口,这是为什么?(使动用法、“辞”各1分,句意1分)
(2)终军于是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从并答应了他,请求将全国归属汉朝。(“说”“听许”“内属”各1分,句意1分)
8.(1)“故将军“一事中,面对霸陵尉的势利,李广并未计较,表现其朴实大度。
(2)“射虎”两句写出了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写出了李广的勇猛。
(3)“落魄”写出了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的悲惨遭遇。
(每点2分,答对任两点即给4分)
9.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但遭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还被削除了官职。这首词以李广自况,抒发词人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以及对小人诋毁的蔑视。(辛弃疾经历1分,自况1分,悲愤心情1分,蔑视1分)
10. (1)暮霭沉沉楚天阔 梧桐更兼细雨
(2)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1. (1)《哈姆莱特》 (2)浪漫
12.B D(A项说“年轻女子看出埃斯顿是警长”,理解不准确。是“脸色阴沉的人”(警长)的介绍使年轻女子误以为埃斯顿是警长。 C项“点明了警长的一切做法都是为了取悦姑娘”,理解错误。是警长从姑娘的表情中看到了她的“惶惑恐惧”,他是为了缓解这种尴尬的局面,使两个“异地他乡”见面的老朋友不至于难堪才介绍埃斯顿是警长的。E项理解错误,说这句话的人误认为“年轻英俊”的人是警长,这从结尾一段可以看出。)
13.“棒”在心地善良。为了使两个“异地他乡”见面的老朋友不至于难堪而介绍自己抓的犯人是警长。“棒”在目光敏锐,言行机敏。能够从姑娘的表情上看出她的“难过的心情”,并恰到好处地使用误会法缓解这种尴尬的局面;同时在姑娘谈到金钱使人们出差错时,及时请求出去抽烟,再次使二人摆脱将会陷入的尴尬局面。
14.符合情节发展,因为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已有多处伏笔暗示了这个人物的身份。例如:①在埃斯顿见到女子时的“强烈的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这是从表情上表现人物的身份;“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这是从动作上表现人物的身份;而右手被铐更是被明眼人后来揭示出他的身份的主要破绽。②在女子问他“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时的回答中也有暗示。③在描写两个男人站起来抽烟时的表情也有所暗示。
15.从侧重于人物塑造上思考:“手”体现了警长执法的严格,“心”体现了警长的心地善良。①脸色阴沉的警长把自己和罪犯的手铐在一起,可见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对罪犯的严厉,从他阴沉的脸也可以看出这一鲜明的性格特点。②他没有歧视罪犯,在罪犯遇到自己的熟人“年轻女子”的时候,能够主动保护他的自尊心。③读者透过警长无情的“手”,看到了他那颗善良的“心”,感受到了他悲悯的情怀。
从侧重于主题上思考:小说通过“心”与“手”,表现了对美好人性的赞赏。①小说通过描写警长既严格执法,把罪犯与自己铐在一起,又能为其解除尴尬局面的义举,展现了人物美好的心灵。②被感动的不只是读者,罪犯也会受到深深的出动,很可能因此改恶从善,痛改前非。③警长的做法可以起到刑罚和说教所起不到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人格的巨大魅力。
16. A ( B 项 凝噎yē ;C项 倨傲jù 遥岑远目cén ;D项 强迫qiǎng)
17. C (A项为“美轮美奂”;B项为“皇天后土”;D项为“焦躁”。)
18. B (A 项成分残缺,在“运转”加状态;C项“刻画”与“特征”不搭配,“很好地”修饰“发现”不妥;D项“主要靠的是……”和“靠……取得的”句式杂糅。)
19. B (“当”是“判处”的意思。)
20. D (“完”是“使完整”的意思,“膏”是“使肥沃”的意思,两个都是使动用法。)
21. D
22. C (两个“因”都是“通过”的意思。 A项第一个“以”解释为“用”,第二个“以”解释为“在”;B项第一个“之”取独,第二个“之”是代词;D项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而”表修饰。)
23. B (例句与B项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定语后置,C项是被动句,D项是状语后置。)
作文:(按高考标准评分。可能涉及到的立意:1.尊重生命,护佑生命,把生命提高到最有价值的地位;2.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原是一切真、善、美的根本;3.善待身边的人,用爱交织身边的事,展现人性的精彩;4.拒绝冷漠,呼唤传统道德,弘扬正气,重塑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译文: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年轻时喜好学习,凭着广博善辩、会写文章,在郡中闻名。十八岁时,被选拔为博士弟子。到郡府接受遣送,太守听说他有奇才,召见了终军,认为他很奇特,与他结交。终军告别太守离郡,到长安上书论事。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很特别,拜终军为谒者,供职宫禁中。
元鼎年间,朝廷派博士徐偃到地方巡视风俗。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鲁国煮盐铸铁。徐偃返京后,汇报情况,被调任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称受诏的大危害,依照法律应判死罪。徐偃认为,(依照)《春秋》经义,大夫出国境,如果有可以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张汤能对他施加法律,却无法驳倒他。皇上有令让终军去审讯,终军反问徐偃说:“古时候,各个诸侯国习俗不同,百里之外,消息不通,不时有朝见天子和参加盟会之类的事情,安危形势,瞬息万变,所以有未得到君主诏令允许就自作主张的道理;现在天下统一,万里风俗相同,所以《春秋》还有‘ 王者无外’(天子总在自己的疆域内)的说法。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盐铁,各郡均有储蓄,国家不值得把它们当作大事,你却用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作为借口,这是为什么?”又反问徐偃说:“胶东南面靠近琅琊,北面连接北海,鲁国西靠泰山,东有东海,胶东、鲁国可以从这四郡中得到盐铁,徐偃你估计四郡的人口田地数目,日常的用具器物食盐,不够用来同时供给这两个郡国吗?竟然假称受诏,自作主张,作威作福,顺从百姓心愿,沽名钓誉,这是圣明天子必须加以严惩的。”徐偃理屈辞穷,承认有罪该死。终军奏道:“徐偃假称受诏, 独断专行, 不是奉命出使的臣子应该做的, 请求交给御史, 召徐偃接受审判。”奏折被批准。皇上认为他的反驳很好, 曾有诏令明确告诉御史大夫。
当初,终军从济南出发到长安为博士弟子时,进入函谷关,守关官吏给终军一个帛边做的符信。终军问:“要这干什么?”官吏说:“作为返回时的符信,回来时要用这来合符的。”终军说:“大丈夫西游进京,最终也不会返回合符的。”丢下符信离开。终军当了谒者, 皇上让他巡视郡国, 他持着节杖东行出函谷关, 守关官吏认出了他, 说:“这个使者就是从前那个丢下符信的儒生。”终军巡视郡国,把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记下来,返回后上奏给皇上,皇上很高兴。
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终军主动请求出使说:“我没有点滴之功,却能够供职宫禁,值宿警卫,领取了五年的俸禄。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但因我能力低下,不会打仗,不能为国驰骋疆场。现在听说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彀,我希望竭尽智谋精力,辅助使者,针对单于出谋划策,趋吉避凶。我年纪轻,才能低,不熟悉侍从官员以外的事,不能担当一方重任,私下很怨恨自己。” 皇上诏问他出谋划策、趋吉避凶的情况,认为终军的回答很出色,提拔他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朝和亲,朝廷就派终军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想让他入朝,与境内诸侯同等看待。终军主动请求说:“希望领取长绳子,一定要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朝廷。” 终军于是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从并答应了他,请求将全国归属汉朝。天子很高兴, 赐给南越王大臣的官印和绶带, 全部用汉朝法制来改变风俗, 命令使臣留在南越, 镇抚那里。南越的丞相吕嘉不想归属汉朝,出动军队攻杀南越王和汉朝使臣,南越王与汉使臣都被害。终军死时,才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为他“终童”。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