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长安一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文岩 审题人:郭明珠 试卷说明: 本试题分为Ⅰ、Ⅱ两卷。其中1—7小题,13—16小题的答案涂到答题纸对应位置上;其余试题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 满分150分,120分钟完成。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2.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 (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古代诗文阅读(40分) 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快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白:“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宰相寇准奇之 奇:认为……奇异 B.出知应天府 知:主持、掌管 C.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 班:排列、位次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解:解释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从学于里人张震 而君幸于赵王 B. 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 余不敢以戏也 皆以美于徐公 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侧面表现王曾的才华和为政才能的一项是( )(3分) ①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②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③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④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⑤仲淹服其言。 ⑥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认为他是奇才。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的个人感情上有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4分) ⑵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3分) ⑶人乐其政,为画像 而生祠之。(3分) 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清代汪士慎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5分) 10.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 。(陶潜《归去来兮辞》) 俨骖騑于上路, 。临帝子之长洲, 。(王勃《滕王阁序》) ,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但以刘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 。(李密《陈情表》)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实人的虚伪 沈祖连 老四的嘴唇出奇的厚,两片加在一起,侧面看去,如同一只紫红紫红的蝴蝶趴在那里。再配上那双久睁不眨的浊眼,呆滞呆滞的;你要是第一次同他相对象,准吹。 不过,他也并不一辈子打光棍 ,27岁上也就结了婚。猪八戒都有人看得上,自然也有看上他的人。 别看他呆憨,他那厚嘴唇,那呆滞眼,就像一本书,一本写着“老实”二字的书,只要一看,就能读懂。 小孩子爱他的老实。只要他在,他们就跟他恶作剧,给他装狗尾,有时把他的鞋子藏起来,他便扭动着笨拙的身子去找,嘴里还会不断地发出一个音节:“唔?唔?”小孩们自然乐在一边。 女工们也欺他老实。粗活、重活、脏活总推他去干。他也听话,他有的是气力,他也不吝啬气力,反正不出也留不住的。于是,逢着搞清洁什么的,他总是拉大车、搬砖石 ,别人一拉二推三个人的活,他常常是一个人就干了。 领导们更是爱他的老实。每逢值夜班,一时抓不到人,就想到他,“老四老实,叫他吧,”他也随叫随到。分戏票,有时分完了,少一两张,他们就减了他的,反正他不会提意见。不过,他为此遭到老婆不少的骂:“你真是泥肠石肚木头肝泡沫的肺,一根肠子直到底,上面倒米,下边流粥!”他也只是憨厚地笑笑。 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房子 。单位的住房紧张,这是有名的,他们结婚时,只分得一间小储藏室。窗子开在房顶上,冬天挺暖和,可夏天热得不行。说是暂时,谁知一“暂”便“暂”了五年。好在他的那口子坚持要等分到房子才要孩子,要不,小孩入蒸笼 ,不成个蒸乳猪才怪。 单位也在不断地盖房子。但远远未能满足。按年限、论需要、讲贡献,他都是理所当然的享受者。可一次下来,分完了,没有他的。领导拍拍他肩膀,叫他等下批。 他等了。 下批又分了。还是不够,领导考虑其他紧缺户。反正他老实,老实人工作好做。他的名额又被别人占去了。他还是没做声,老婆却骂了三天的街,也骂了他三天。然而不顶用,她是外单位的。 他被骂急了,说:“下一批吧!” “下批你再要不到,我就上医院做手术,这辈子不生了!” “那可使不得!那可使不得啊!”他急了,“下批我一定能分到!” 老婆见他那副笃实劲,倒也相信了。不相信也没办法,反正这几年都是在希望和理想中过下来的。 市里新调来位书记,姓孙。 这天上班,老四迟到了。整整一刻钟,班长拦住他,要扣他的奖金。他不慌不忙地说:“领导召见,也扣吗?”他从来都是不紧不慢的。 “谁召见你了?” “我表兄。” “哪个表兄?” “市委孙书记呗。” “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来的市委书记是他表兄!”同事们先是一笑,你有那么大的表兄?不过,细细一想,也都信了,老四什么时候骗过人? 女工们也看着他笑。过后,也都相信了。 消息传到厂长耳朵里,厂长震惊了,老四老实人一个,这可了不得了,他的亲戚在当书记哪! 神奇得很,第三次分房方案提前宣布了,老四住三楼,并且是三室一厅。 他抱起妻子说:“你得给我生个胖儿子了!” 妻子嗔着说:“你想死了,耍虚伪!” 老四淡淡地笑笑,嘴唇出奇的厚,两片加在一起,侧面看去,如同一只紫红紫红的蝴蝶趴在那里…… (选文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使用白描手法刻画了老四的嘴唇——“出奇的厚,两片加在一起,侧面看去,如同一只紫红紫红的蝴蝶趴在那里。” B.“他那厚嘴唇,那呆滞眼,就像一本书,一本写着‘老实’二字的书,只要一看,就能读懂。”表现了老四的外貌特点。 C.小说对同事的攀附心理、领导的前倨后恭、“老实人”老四一反常态的行为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D.小说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于小处尽见人情和社会的斑斓;语言诙谐、幽默,对社会丑陋现象的嘲讽直接强烈。 E.小说截取生活片段 ,故事情节完整,叙述简约。在构思上,“蓄势于前,突转于后”,结局亦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小说中的老四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前后两次写到老四那厚得出奇的嘴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4)这篇小说情节简单,内涵深邃。请对小说的主题加以探究,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3.下列选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蕴藉 砧板 招徕 天理昭然 B. 岑寂 尺读 讥诮 轻鸢剪掠 C. 慨叹 蛊惑 负梓 通霄达旦 D. 坍缩 糍粑 疏朗 锱珠必较 14.下列句子中划线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在2009年“南审杯”辩论赛中,正方立论扎实,准备充分,配合默契,使得反方百口莫辩,毫无招架之力。 B. 面对他人的困难与无助,我们理应伸出援助的双手,雪中送炭,而不是冷眼旁观,洞若观火。 C. 单位老张以认真、严谨著称,做事非常细致,几乎可以做到毫发不爽,什么事交给他都放心。 D. 3月7日,二十多位女书画高手将在我院学生会组织的“三八节才女书画比赛”中欢聚一堂,舞文弄墨,一展风采。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 宜居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城市最可贵的品质。几年来,合肥坚持打造山川秀美、环境幽雅、经济繁荣的和谐绿色家园,展现了街区整齐、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B. 伦敦作为第30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廉,所以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C. 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京津两地居民上午11时前交寄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当天下午6时前就能送到收件人手上。 D. 舟曲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得天独厚,主要为“一江两河”——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三条河流在县境内共有支流40多条。 16.下列句子的排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 ③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④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⑤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⑥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 A. ⑥①②④③⑤ B. ③⑤⑥①②④ C. ①②④③⑤⑥ D. ③②④⑤⑥①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里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见’里望见了‘无垠’。”请就下面一首诗对此加以说明。(4分)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答: 写作 (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一个常常在进行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的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 ”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战斗。 材料二:奥巴马访华期间,复旦大学周元天向奥巴马请教:如何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奥巴马的答案是:我有一个忠告,就是说我最敬仰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他们不但考虑自己,他们同时还考虑超越自己的事情,他们希望对世界作出贡献,他们希望对他们的国家做出贡献,对他们的城市做出贡献。有时候我们会忙于挣钱、买好车、买大房子,但是那些真正在青史留名的人是因为他们有更大的向往,看如何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吃饱饭,如何能够让更多的儿童受到教育,如何能够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等等。 要求:(1)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1.C(本节的写作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 2.A(“古代建筑的内向性庭院式空间和情态”这两点缺一不可) 3.B(A更美在其空间;C应是院墙阴影,与树无关;D因果颠倒)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D (“解”此处意为“开脱”) 5、B (B项顺接连词,就。 A项介词,向/介词,被。 C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这。 D项连词,相当于“而”/动词,认为。) 6、B (①、③、⑥属于直接描写,分别写了他的行为、语言、神情,表现王曾的威严。) 7、A (慨叹是大臣杨亿发出的。) 8.⑴因为早些时候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傲慢了(4分) ⑵汴河决口,却没有奏书报上来,(看来这)只是民间的传言罢了,不值得忧虑。(3分) ⑶当地百姓对他的施政很满意,为他画像而并为他立生祠供奉他。(3分) 古代诗歌阅读(10分) (5分)答:空:白白的,徒然。(1分)。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2分)“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5分)最后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1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2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怀良辰以孤往 临清流而赋诗 访风景于崇阿 得天人之旧馆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 三、文学类阅读(25分) 12. (1)(5分)BE(A项中“使用白描手法刻画”理解分析错误。白描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此处应为“生动形象地刻画”。C项中有关对同事们攀附心理的细致描写的表述错误,文中未写同事的攀附心理,同事们只是被老四蒙蔽,是盲从。D项中“对社会丑陋现象的嘲讽直接强烈”理解错误,应为“含蓄而强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 不给分) (2)(6分)①善良,谦和,老实憨厚;②隐忍,乐于助人,吃苦耐劳;③有心计,会变通。(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第一次出现,是为了描写老四的肖像,突出他外貌的憨厚、老实,为刻画人物形象做铺垫。②第二次出现,是为了揭示老四貌似忠厚的“虚伪”本相,揭示小说主题。③前后两次出现,起到了首尾照应的作用,使小说浑然一体。(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8分)【答案示例】 观点一:主旨在于揭露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①面对善良、憨厚的老四,孩子们戏弄他,领导同事欺负他,妻子责骂他,展现了人性的丑与恶;②为了分到房子,老四攀附权力,编造谎言 ,欺骗大家,暴露了人性的丑与恶;③人们对老四的态度因老实人的谎言而变化,分房结果因老实人的谎言而改变,揭示了人性的丑与恶。 观点二:主旨在于揭示现实对人性的扭曲。 ①没有房子的窘迫、领导的欺骗、妻子的威胁,是老四编造谎言,骗取房子的直接原因;②老四编造的谎言,让同事信以为真,使厂长极为震惊,最终影响到分房结果,展现了人性对权力的敬畏与臣服;③老四由憨厚老实到编造谎言欺骗大家的变化过程,其实是人性逐步被扭曲的过程,这是权力至上、权力决定一切的社会现实威逼利诱的结果。(观点明确,得2分;论述合理,得6分,意思对即可) 语言文字运用 A( B读—牍,C负—付,霄—宵,D 珠—铢) C.百口莫辩: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解不清。形容事情无法说清楚(多用于受冤屈、被怀疑等情况)。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此处应改为隔岸观火。毫发不爽:形容几乎没有差错。毫发,指很小的数量。舞文弄墨: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D( A成分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可在最后加上“的新风貌”等。B“开发“与“改造”搭配不当。C“交寄”后要加上“的”) D (4分)提示要点:三四句写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了无穷感慨,久客伤老,反主为宾的悲哀都包含在这一“问”中。并且,儿童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笑貌,与诗人鬓毛疏落、老迈衰颓的沧桑形象呼之欲出,又强化了这种感慨伤怀。全诗在这有问有答处悄然作结,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作文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写作指导:应对多则材料构成的“材料作文 ”,首先需要做的,是将多则材料进行比对,找到这些材料间或相近、或相反的“联系点”。这个联系点,往往就是写作范畴。 上述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成功”。材料一中阐述了成功的类型:一是自我满足式的成功,这种成功本质上是一种“成功式”的失败,一是挑战自我、探索改造社会的“失败”式的成功。这种理智、深刻的语言背后成功的境界自现。材料二中奥巴马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如何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这一问题,但从他的话语当中我们不难理解:成功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物质累积、荣誉获取,成功者一定是不断超越自己能力的人,这就像王小波所说的“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这种人虽然失败了,又何尝不是另一更高层面的成功?写此作文重在激发考生对“成功”境界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求索。有胸襟者文章自成高格。 【参考译文】 王曾,字孝先,膏州府益都县人。少年丧父,从师于本地学者张震,善写文章词赋。宋代成平年间,以单人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大臣杨亿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宰相寇准认为他是奇才,特地在政事堂考验他的才华,授予他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的职务。皇帝曾经有一次晚上在承明殿处理政务,召见他并跟他对谈很长时间,王曾回到寓所后,皇帝派太监传达口谕跟他说:“因为早些时候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傲慢了。"他受到朝廷的尊重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 (后来)他外任应天府知府。天禧年间,民间传言说有个形状像帽子的妖怪。夜里袭扰百姓,从京师往南的地方,百姓都很惊慌。王曾命令夜里打开城门(以安民心),(发现)那些胆敢散布谣言的人立即速捕?,最终也没有发现什么妖怪。天圣四年夏天,天降大雨。有人传言说汴河决口,洪水很快就要到京师了,京城的人很惊恐,想往东选难。皇帝问王曾怎么办,王曾说:“汴河决口,却没有奏书报上来,(看来这)只是民间的传言罢了,不值得忧虑。”不久证明果然是这样。 陕西转运使设立管理食醋的部门,通过食醋专卖来谋利,而且请求在全国推行这个咖法,王请示朝廷取消了这种做法。 大臣曹利用嫉妒王曾地位在自己之上,曾经流露出不满情绪。等到曹利用因事犯法,太后很生气,王曾却为他开脱。太后说:“爱卿曾经说过曹利用专横跋扈,现在为何却替他开脱?"王曾说:“曹利用向来依仗朝廷恩宠(而专横跋扈),所以我曾经以理驳斥专回击他。现在加给他很大的罪名,我就不理解了。”太后的怒气这才稍稍缓解,最后从轻发落曹利用。 (后来)以彰信军节度使的身份又一次掌管天雄军,契丹使者经过此地,(总是)先约束自己的丰马随从才敢过境,没有敢喧哗闹事的。当地百姓对他的施政很满意,为他画像而并为他立生祠供奉他。王提拔或退官吏,都不让人知道是他的原因。范仲淹曾经质问他说:“宣传提拔人才,这是宰相的职责。您的高尚品德中,唯独缺少这一项啊!”王曾回答:“作为执政的人,对人有恩德的事,想加到自己身上;那些得罪人的事让它给谁呢?”范仲淹对这番话深感佩服。 王曾天性端庄仁厚,相貌俊秀。在朝廷上,言谈举止有一定之常规,平日里则不苟言笑,令人都不敢拿个人私事来求他。年轻时与杨亿都在皇帝侍从之列,杨亿喜欢开玩笑,同僚和朋友没有不被他玩笑戏谑的。等到与王曾交谈时,却说:“我不敢跟他开玩笑啊!"王曾平生生活十分简朴,有个老朋友的孩子叫孙京的来辞别,王曾留下他吃饭,饭后,用盒子送给他几卷信纸。孙京打开一看,都是别人写信后裁减下来的纸边。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