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五 中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 高 二 语 文 命题人、校对人:牛俐鱼、王俊芳、韩姝花、宋为烜、任素英、李亮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 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 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因为他们不仅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意: 意料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托: 托起 C.欲霸王者托于贤 贤: 好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 同“仇”,仇恨 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吾其还也 C.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其孰能讥之乎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③④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 ①②⑤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手下是否有贤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②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9、 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用简要的文字赏析。(3分) 10、 结合诗歌的后两联谈谈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名句名篇默写(5分) 11、 (1).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3).( ),(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 ),(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5).亦余心之所善兮,(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14分) 向东还是向西 胡小兵停下车向后张望,他的女人拖着一捆竹板艰难地走着。胡小兵看到了那女人脸上的汗水,他朝女人喊着:“你等着!” 胡小兵跑到女人身边,说:“给我!”女人继续迈着沉重的脚步,那捆竹板在地上划得唰唰响。女人说:“我行!”胡小兵提高了嗓门:“给我!”女人停了下来。胡小兵抱过竹板就走,他说:“不让我拉,非得让你抱着走,这么沉你抱得动吗?”女人跟上,用毛巾在他脸上擦了一下。女人说:“竹板太长了,车上那么多水泥,不能再放东西了。” 胡小兵把那捆竹板拖到板车旁边,说:“歇两分钟。”然后他点了一支烟。他抬头看了看天,骂道:“他妈的,这老天爷太狠了,弄这么毒辣的太阳!”女人说;“还得往南走一里路,正顶着日头!”胡小兵扔掉烟头说;“走吧,把竹板放到车上,你扶着。”女人没照办。女人说:“这些水泥拉回去你就得喊得半夜腿疼,别逞能了!”女人知道,往南走一里路,就是东西大街,沿大街往东走两百米就是工地了。 女人跟在车后,歪着腰胯,用屁股顶着那捆竹板,像企鹅一样一走一摇摆。胡小兵不时回头看一眼女人,想喊一句什么,却什么也喊不出。他张大了嘴巴,仍感到像被人掐了脖子一样呼吸艰难。胡小兵脱了短袖,把深红色的上身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太阳。太阳便在胡小兵的脸颊、臂膀、背上镶嵌了无数个小太阳。胡小兵伸长了脖子,像一头老牛似地蹬着地面,每一步都恨不得把水泥路踩出一个坑来。 一阵凉风很及时地取代阳光充斥着大街小巷。胡小兵往天上一看,不好,要下雨!胡小兵回头对女人喊:“我得赶紧把水泥拉回去,淋了就完了!”汗水把女人几缕头发粘在脸上。她点了点头,说了句只有她自己听到的话。胡小兵顾不得腿酸痛了。要是一车水泥被大雨淋了,他的工钱也就得像汗水一样蒸发掉了。 东西路就是他的目标。胡小兵感到有雨水很不客气地落在脸上,他慌了,可身后的板车并没有慌张,它仍是慢悠悠地爬行,任凭胡小兵怎么用力它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更多的雨点飞身而下,像工地的碎块一样密集,它们挡住了胡小兵的视线。胡小兵把一小块塑料布盖在了水泥袋上。他恨不得抓起行人,把他们的衣服也脱下来盖在水泥袋上。 东西路口模糊的红绿灯出现了,胡小兵冲了过去。那时,一辆三轮车比胡小兵更加匆忙地往前冲,把正在拐弯的胡小兵给挂倒了。三轮车没给胡小兵叫喊的机会,它很快就把自己藏进了雨雾里。胡小兵向身后的女人叫了一声。女人丢下竹板飞奔过来,撩起胡小兵的裤管,女人看到了胡小兵左腿上像嘴巴一样的伤口。 女人说:“赶紧去医院,就在西边不远。” 胡小兵说:“扶我起来!”胡小兵抓住了板车的把手,说:“你在后边推着,赶紧把水泥弄到工地上,淋透就完了!快!” 雨水早已把他们身上的汗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并企图把这个世界也冲刷一遍。女人站着没动,她突然带着哭腔喊道:“快去医院吧,就在西边不远!” 胡小兵看了一眼自己的左腿,鲜红的血从裤管里流了出来。胡小兵吼道:“水泥快被淋着了!快给老子推车,往东两百米就是工地!”然后他拖着左腿拉起了板车。女人跑过来,在板车后面用足了力。 女人咬紧了嘴唇,这样一来,泪水再多,也无法流进她的嘴里了。 12、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 A、小说中胡小兵被三轮车撞伤以后,不到距离自己很近的西边的的医院救治,而是要拖着受伤的左腿往距离自己较远的工地送货,表现了他漠视生命,惟利是图的小农本性。 B、这篇小说通过胡小兵在烈日下拉车和在大雨中受伤后看似不近情理的选择,深刻表现了农民工群体为改变穷苦命运所作的艰苦抗争,让读者感到了一种苦涩的人生况味。 C、胡小兵夫妇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苦重的劳动中互相关心,表现了这对农民工夫妇的患难深情,美中不足的是胡小兵一生气就自称老子,辱骂妻子,让人遗憾。 D、在烈日下拉车,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刻画了主人公艰难拉车缓慢前行的形象,表现了主人公吃苦耐劳坚毅不屈的性格特点。 E、作者在小说中对胡小兵夫妇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对三轮车司机雨中逃逸的行为虽然未作评论,但我们还是感到了作者的愤怒;通过主人公向东的选择,我们也深深感到作者对工头的辛辣批判。 13、胡小兵女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做简要分析(4分) 14、小说主要写了胡小兵夫妇的故事,作者除了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外,在情节构思、主题表达等方面都有耐人寻味的地方,请简要阐述情节构思或主题表达的特点。(5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应用(13分) 15、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和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舟楫(jí) 庇(bì )佑 遄(chuán)飞 间(jiān)架结构 B.垂脊(jǐ) 怂(cǒng)恿 盘恒 轻鸢(yuān)剪掠 C.央浼(miǎn) 梳朗 优渥(wò) 得鱼忘筌(qiuán) D.讥诮(qiào) 付梓(xīn) 下榻 (tà) 好高鹜远 16、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从近期训练来看,主帅布拉泽维奇打造的首发阵容将呼之欲出。 B.他们散布了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企图扰乱人心。 C.在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他营私舞弊,为他的小舅子——一个抢劫犯开脱罪责,引起了极大的民愤。 D.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张怡宁不孚众望,再次同队友一道夺取女子团体冠军,并成功卫冕女单冠军。 1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一些娱乐场所,摇滚乐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的灯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B.陕西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是我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渐入佳境的一个最新说明。 C.当代中小学生,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着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D.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父母长期拿一些不好的事向孩子倾诉,那么孩子会因为精神上不堪重负而出现心理严重障碍,对孩子的精神和人格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18、下列一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 ②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③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 ④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 ⑤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⑥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A.④⑥②③⑤① B.⑤⑥②①④③ C.⑤①③④⑥② D.⑤③⑥②④① 19、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5分) “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都是“偶”非常“稀饭”的。那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 以上是从学生作文中摘录的片断,它代表近几年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时下,在学生的日记中也不时看到用“GG”代替“哥哥”、用“偶”代替“我”、用“稀饭”代替“喜欢”、用“那酱紫”代替“那样子”等网络流行的语言。这种语言现象,你有何看法?请你对此进行评论。(要求:言之成理,70字内) 五、写作(40分) 根据下列材料,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东坡少时读了一些书,觉得自己见多识广,颇有点飘飘然,竟不知天高地厚,很自负地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对联贴出不久,来了位白发老人,他将手里拿的一本书翻开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一看,书上的难字、僻字很多,有的根本未见过,顿时面红耳赤,深悔自己的狂妄与骄傲,他马上在门前对联上加了四个字,变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太 原 五 中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 高二语文答题纸 题号 1 2 3 4 5 6 7 15 16 17 18  答案             分值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8.古文翻译(共6分) (1) (3分) (2) (3分) 诗词鉴赏(共8分) 9. (3分) 10. (5分) 11. 默写(每题1分,共5分。) (1)__________ ________ _ (2)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 (5)___________ 第 Ⅱ 卷 12.(1) (5分) 13. (4分) 14. (5分) 19. (5分) 五、作文(40分)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B 2 .C 3 .D 4.D 心中;依靠;贤人 5.D 6.D 7.A 8.①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②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 9.答案示例:描绘了一幅将军出猎图。劲风呼,弓弦鸣,英姿飒爽的将军在渭城射猎;平原草枯,积雪消融。鹰眼锐利,猎物很快被发现,马蹄腾跃,奋力追踪而至。 10.答案示例: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将军形象。(2分)颈联写将军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与其前面射猎时飒爽英姿相吻合。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尾联写将军猎归所见之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写出了将军归后的踌躇满志与从容自得的心境。(2分)同时抒发了作者人生志远、意气风发的豪情。(1分)意思对即可。 11.(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2)学而不思则罔(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一箪食,一豆羹(5)虽九死其犹未悔 12.B D 13.①吃苦耐劳 ②关爱丈夫 ③坚毅刚强(答出三点得满分,不满三点,一点1分,不对不得分) 14. 情节构思: ①营造的典型环境,天气变化为推动情节做铺垫。(2分) ②设置尖锐的冲突,做出出人意料的选择(2分) ③伏笔照应(“女人知道,往南走一里路,就是东西大街”同下文“东西路口模糊的红绿灯” 相照应等)(1分) 主题表达: 胡小兵夫妇二人谋生的艰辛表现了农民工坚韧的品格,胡小兵最后出人意料的选择表现了小说主题。(2分) 选择向东而不是向西,健康和金钱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小说主题(2分) 烈日和大雨的描写强化了主题的悲剧性。(1分) 15 A. 16B. 17C. 18D. 19. 这种网络“新语言”,生吞活剥地把方言和西方语言掺和在汉语中,不知所云。污染了我们的母语,损害了汉语的纯洁性。(语言应与时俱进,汲取方言和外来语的精华,补充新词汇,才能使汉语更充满活力;但是不能把汉语搞得这样不伦不类) (持赞同观点的,如果能够言之成理,可适当给分。语言表述3分,评论内容3分,只发表观点不阐述不得分) 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