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晨瑞历  繁启蕃长  畜积收藏 B.缀菽饮水 晖润不博 隆礼尊贤 C.楛耕伤稼 籴贵民饥 企者不立 D.轻偌寡信 未兆易谋 慎终如始 【答案】C(A晨—辰,B缀—啜,D偌—诺)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 C. D. 【答案】B(楚王后车千乘:后边跟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禹以治,桀以乱 ②以文之也 ③报怨以德 ④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⑤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①④⑤ 【答案】D(①④⑤因为,②③用,⑥把) 4.下列句子中的“为”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②皆知善之为善 ③为大于其细 ④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⑤古之学者为己 ⑥知之为知之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答案】D(①因为,②④⑥是,③做,⑤为了) 二、(9分)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是以日退也 B.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C.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D.是以圣人犹难之 【答案】AC(都是名状,B名动,D意动) 6.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禹以治,桀以乱 C.则王公不以为宝 D.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答案】BC(都是省略句,“以”后省略代词“之”)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他继承了孔子、孟子的学说,并把他们的政治观点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政治观点上,他们都是一致的。 B.荀子的思想包含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他最早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观点。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 D.老子的文章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句子成为历代传诵的经典名句,如“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答案】A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乙邦才传 乙邦才,字奇山,山东青州人。以队长从监军太监,击贼河南、江北间,主者未之奇也。 总兵黄得功与贼战于霍山,得功乘胜舍其大军,单骑前逐贼,陷淖中,贼围之数重,射杀得功所乘马,得功亦仰面射贼洞胸,与之相持。会天欲暮,所余二矢耳,得功自分必不免,而邦才适自别道驰还,登高望见之,识其胄,曰黄总兵也,大呼,复驰之,贼散走,得功乃自拔上。邦才授以己马,分箙中矢与之,步从得功,且走且反射,凡杀追骑十余人,始得及其大军。于是得功德邦才,以语主者,主者始大奇之,稍拔为标下材官。 而是时有张衡者,从总兵刘良佐,亦以骁勇知名。贼兵围六安危甚,提督马士英帅军救之,始至,立斥其左右副将,而号于诸军曰:“孰为乙邦才、张衡者?入见!”两人廷谒,即牒补副将,以其兵授之,出文书曰:“为我入六安,取太守结状以报!”两人则应曰:“诺!”即出,简壮士二百骑,与之约,使人持一角,夜趋贼营,突贯贼阵,遂入城,周城而呼曰:“大军至矣!”城中人大喜合噪,两人者促太守具食,食已,挥太守曰:“署状!”急怀其状,复引骑冒围出。贼大惊,已而知其邦才、衡也,皆止不敢逼。既得报,竟不亡失一骑。 自兵兴之后,颖、寿、六安、霍山诸州县数被寇,邦才常在其间,大小十余战,破围陷阵,所俘馘无算。主者或攘其功,或移诸他将者数矣。同列为邦才不平,时时讽之使言,辄谢曰:“此我众不惜死耳,我一人何能为?”终退让不自言也。弘光帝即位,史可法出督师,愿得邦才与俱,以总兵官驻扬州。未几,大清兵至,而邦才战败自刎死。 汪子曰:予读公勇所书乙将军始末,辄慨然想见其人,因稍删润之如此。公勇又云:“邦才素不饮酒,独好美妇人。某尝遇之濠上,直其猎还,为某席地置酒,自弹琵琶,命侍姬歌秦声和之,意欢甚。已复置琵琶于膝,注视某曰:‘邦才自出行间,数受上方银币之赐,致位大将,所可报国家者,惟此身耳。幸而所辖无事,可以声色自娱。一旦有警,且判此为国家死矣。’其后如其言,岂不痛哉!” (有删改)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队长从监军太监   以:凭……身份 B.主者未之奇也 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C.简壮士二百骑 简:选拔 D.周城而呼曰 周:全 【答案】D(周:绕。) 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乙邦才“忠义”的一项是(  ) ①授以己马,分箙中矢与之,步从得功,且走且反射 ②夜趋贼营,突贯贼阵,遂入城,周城而呼 ③贼大惊,已而知其邦才、衡也,皆止不敢逼 ④此我众不惜死耳,我一人何能为 ⑤未几,大清兵至,而邦才战败自刎死 ⑥一旦有警,且判此为国家死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①④⑥ 【答案】C(①说的是乙邦才的忠、勇;②说的是乙邦才的勇敢;③是侧面写其勇敢;④说的是乙邦才的谦让;⑤⑥说的是乙邦才的忠。)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兵黄得功单骑追逐敌寇,身陷泥淖,被敌兵围射,处境十分危险,幸亏得到乙邦才的及时救助,才得以脱身。回到军营后,黄得功就提拔重用了乙邦才,乙邦才自此才开始有了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B.乙邦才在明末抗击贼寇的战斗中英勇、果敢,有谋略。与张衡一起带领两百名勇士突破敌营进入六安,顺利完成了马士英交派的任务,己方没有一人伤亡。 C.乙邦才淡泊名利,即使自己的功劳被上级官员侵夺或是被移到其他将领身上,也不去争,而说这些功劳是大家拼死得来的,并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做得到的。 D.乙邦才好美妇人,在辖区无事的时候“以声色自娱”,后来被清兵打败自刎殉国,他舍身报国的行为让公勇感到痛惜。 【答案】A(“黄得功就提拔重用了乙邦才”不对。)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于是得功德邦才,以语主者,主者始大奇之,稍拔为标下材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邦才常在其间,大小十余战,破围陷阵,所俘馘无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邦才自出行间,数受上方银币之赐,致位大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于是黄得功很感激乙邦才,把这件事告诉了主事的人,主事的人这才非常看重他(乙邦才),逐步提拔他为标下材官。(“德”、省略句、“稍”各1分,句意1分) (2)乙邦才常常在这些地方打仗,历经大小战争十几场,攻破重围攻陷敌阵,俘获的敌寇无数。(前两句1分,后两句各1分) (3)乙邦才自从参军以来,多次接受上级赏赐的金钱,官位到了大将。(每句1分) 【参考译文】 乙邦才,字奇山,山东青州人。凭队长的身份跟随监军太监,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打击敌寇,主事的人不认为他有特殊的地方。 总兵黄得功和敌寇在霍山打仗,黄得功乘胜丢下大军单骑追逐敌寇,陷在泥淖中,敌寇重重包围着他,射杀了他骑的马,得功也抬头射敌洞穿敌胸,与敌寇相持。赶上天将晚,得功只剩下两支箭,自己料想一定免不了战死,乙邦才恰好从别的地方疾驰回来,登高看到了这里,认出了黄得功的胄甲,知道是黄得功,大叫一声,又疾驰而来,敌寇散开逃走,黄得功才自己从泥淖中挣脱了出来。乙邦才把自己的马给黄得功骑,把箭囊中的箭分给他,步行跟随黄得功,边跑边射箭,共射杀了十几个追赶的骑兵,才得以回到己方的大军中。于是黄得功很感激乙邦才,把这件事告诉了主事的人,主事的人这才非常看重他,逐步提拔他为标下材官。 这时,有一个叫张衡的人,跟随总兵刘良佐,也凭借骁勇闻名。敌寇军队围困六安,情势非常危急,提督马士英率军解救,刚到就斥责他的左右副将,并号令众军士,说:“谁是乙邦才、张衡?进来见我!”两人进入拜见,(马士英)立即下文书任命他们为副将,并把自己的军队交给他们,拿出文书说:“替我进入六安,取六安太守写的文书来报告!”两人答应说:“好!”(两人)马上出来,选拔两百名精壮的骑兵,和他们约定,让每人拿一号角,连夜直奔敌营,突破并穿越敌阵,于是进入六安城,绕城大呼:“大军到了!”城中的人非常高兴跟着一起喊,两人催促太守准备饭食,吃完后,摇着太守说:“写文书。”然后急忙将文书揣入怀中,又带领两百名骑兵冲出六安城。敌寇非常惊慌,不久知道他们是乙邦才、张衡,都停下来不敢逼近。之后得到报告,(此次战斗)竟然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自从战乱兴起以后,颍州、寿州、六安、霍山等州县多遭敌寇袭击。乙邦才常常在这些地方打仗,历经大小战争十几场,攻破重围攻陷敌阵,所俘获的敌寇无数。主事的人要么侵夺他的战功,要么把战功多次记在其他将领的头上。同事为乙邦才不平,时不时地劝他据理力争,乙邦才却谢绝说:“这是我们众人不惜牺牲得来的,我一个人能做什么呢?”最终退让不再说了。弘光帝即位,史可法出来督战,希望乙邦才和他一起战斗,以总兵官的身份驻守扬州。不久,大清的军队到了,乙邦才战败后自刎而死。 汪子说:我读了公勇所写的乙邦才将军的生平,就情绪激昂,想见到他本人,于是稍稍增删润色写成此文。公勇又说:“乙邦才平素不饮酒,只是喜好美色。我曾经在濠上遇到他,正赶上他打猎回来,他为我席地设酒,亲自弹琵琶,还让侍姬唱秦曲应和,非常高兴。然后又将琵琶放在膝上,盯着我说:‘乙邦才我自从参军以来,多次接受上级赏赐的金钱,官位到了大将,能够报答国家的,只有我这身体了。幸而辖区无事,可以以声色自乐。一旦有战事,就豁出此身为国家战死。’他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做了,真是令人痛惜呀!”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1)古诗常常借景抒情,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首联紧扣江边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并用鸥鸟飞翔的形象,暗示悠闲自在的生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隐逸江湖的愿望。 (2)“扑”字和“护”字用得最妙,通过拟人手法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绵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2)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而世之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答案】(1)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只是当时已惘然 (2)竟无语凝噎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五、(2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17题。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赏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场毕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给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怳,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家人又诳之如前        诳:欺哄 B.迨望报也,草木皆惊 迨:等到 C.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 进:推荐 D.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絷:拴、捆 【答案】C(进:进献)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 A.家人因其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秀才入闱,有七似焉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D.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答案】D(D都是结构助词“的”;A因为/通过;B表承接的连词/表转折的连词;C兼词,于之/代词,哪里)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王子安虽是名士,却没有名士风范,中了进士翰林,就大摆进士翰林的架子,酒醉之后,大呼长班、出耀乡里,闹出了许多笑话。 B.异史氏把秀才参加科举考试打了七种比方,穷形尽相地描绘了考生们的心理和神态,似丐、似囚、似冷蜂、似病鸟等,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C.本文通过王子安身上发生的异事,不仅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腐蚀和精神的摧残。 D.“异史氏曰”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表明了他对所记之人和事的态度,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突出,与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A(王子安没中进士翰林) 17.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进入了考场,每个孔洞里都有头伸进来,每个考房里都有脚伸出来,像秋末的冷蜂。 (2)当事的人痛哭得要死,可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他可笑极了。 【参考译文】 王子安是东昌的名士,被困在家中(没有当官)。参加春闱试后期望很高。接近发榜的时候,放开饮酒而喝得大醉,回到家中睡在内室。忽然有人报告:“报喜的人来了。”王子安踉踉跄跄地起来说:“赏给十千钱!”家人因为他喝醉了,骗他安抚他说:“请(你)只管睡觉,已经给了赏钱。”王子安才又睡。不一会儿又有进来的人说:“你考中进士了!”王子安自己说:“还没有到京都去,怎么会考取呢?”那人说:“你忘了吗?已经考完三场了。”王子安大喜,起身大喊道:“赏钱十千!”家人又像先前一样骗他。又过了一段时间,一个人急忙走进来说:“你殿试取进翰林,长班在这里。”果然看见两个人衣冠整洁地在床前下拜,王子安叫着赐给酒食,家人又(像先前那样骗说)给了他们,暗笑他喝醉了酒罢了。过了一段时间,王子安自己想不能不出去在乡里显耀一下,大喊长班,共喊了几十声也没有人答应。家人笑着说:“暂时睡觉等候,我们找他去。”又过了一会儿,长班果然又来了。王子安捶床跺脚,大骂道:“下作奴才到哪里去了!”长班气恼地说:“措大无赖!先前与你开玩笑,你还真的骂人了?”王子安大怒。突然起身扑向他们,打落了他的帽子。王子安也跌倒了。 妻子进来,扶起他说:“怎么醉成这个样子!”王子安说:“长班可恶,我因此惩罚他,我哪里是喝醉了?”妻子笑着说:“家中只有一个老太婆,白天为你做饭,夜里为你暖脚。哪里有长班,伺候你这穷骨头?”子女都笑他。王子安醉意也缓解了,忽然好像梦醒了,才知道先前都是虚妄的。可是他还记得长班的帽子掉落。寻找到门后,得到一项像灯盏大的缨帽,大家都怀疑这事。王子安自己笑说:“过去的人被鬼开玩笑,我今天被狐仙奚落了。” 异史氏评论说:“秀才进入春闱(考试),有七种情况与他相似:刚入时,光脚提篮像乞丐。念他的名字时,官吏呵斥骂他,像骂囚犯。他进入考场,每个孔洞里都有头伸出来,每个考房里都有脚伸出来,像秋末的冷蜂。他们出了考场,神情恍惚,(眼前)天地好像颜色不正,好像刚从笼中出来的病鸟。等(考中的)报告时,草木皆兵,时常出现梦想幻觉。有时想到一时考中,那么一会儿楼阁都已建成;有时想到一时考不中,那么一会儿骸骨已经腐朽了。这时行坐不安,就像被拴住的猴子。忽然有骑马的人来传信,报条上没有自己,这时神色一下子改变了,猛然间像死了一样,就像中毒的蚊蝇,摆弄它它也不觉得了。刚失志之时,心灰意冷,大骂阅卷人有眼无珠,自己的文笔没有灵气,一定要把桌子上的东西全部烧掉;烧了还没有完,又用脚踩踏它;踩踏还没停,又把它投入污水沟中。从此就披散头发,进入山中,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类的文章拿给自己看的,一定要拿着武器赶走他。很短时间以后,日子一天天过去,气愤逐渐平息了,写文章的习惯又发作了,于是就像刚出壳的小鸟,只能衔木造窝,重新开始了。这样的情况,当事的人痛哭得要死,可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他可笑极了。王子安心中,很短时间想到很多,想鬼狐暗中嗤笑很久了,所以乘他喝醉了酒而来与他开玩笑。妻子醒来,哪还有不哑然失笑的呢?回想那得志的景况,不过一会儿的时间;词林的那些人,不过是经过了两三个‘一会儿’罢了,王子安一会儿都尝尽了它,那么狐仙的恩情和选荐自己的老师等同。” 六、(15分) 18.根据下面文段内容,在横线上续写结尾,使语意连贯,表达得体。(4分) 马克·吐温求婚记颇耐人寻味。他未来的岳父让他弄几份关于他品行的证明材料,他弄来了六份,但每一份都对他不利,而他就这么交上去了。结果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受到岳父大人的好评(“赢得爱情”之类不能得分);诚信是立身之本。(基本意思相近即可) 19.依照下面的创意表达,从“创可贴”“铅笔”“橡皮擦”“茶包”中任选一个,写一个句子,表达你的感悟。(5分) 人生必备工具:牙签,橡皮筋,创可贴,铅笔,橡皮擦,茶包。为什么呢? (1)牙签——提醒你应该挑出他人的优点。 (2)橡皮筋——提醒你为人处世应该灵活,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但是经过努力,问题总会得到解决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创可贴——提醒你要去呵护自己和别人受伤的情感。 铅笔——提醒你每天都要将高兴的事情记录下来。 橡皮擦——提醒你所有人都会犯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擦干净,从头来过。 茶包——提醒你每天都放松一会儿,喝杯茶,想想你生活中的那些舒心事。 20.苏联早已解体,但当年苏联《消息报》刊载过的一则征订广告却流传了下来。苏联报刊准备从1991年1月起大幅度提价,这使报刊面临失去大批读者的危险。《消息报》当年的征订启事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消息报》征订启事的妙处,不超过100字。(6分) 亲爱的读者: 从9月1日(去年)起开始收订《消息报》。遗憾的是1991年的订户将不得不增加负担,全年订费为22卢布56戈比。订费是涨了。在纸张涨价、销售劳务费提高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报纸要生存下去,我们别无出路。 而你们有办法,你们完全有权拒绝订阅《消息报》,将22卢布56戈比的订费用在急需的地方。《消息报》一年的订费可以用来:在莫斯科的市场上购买924克猪肉,或者在列宁格勒买1102克牛肉,或者在车里亚宾斯克购买1500克蜂蜜,或者在各地购买一包美国香烟,或者购买一瓶好的白兰地酒(五星牌)。 这样的“或者”还可以写上许多。但任何一种“或者”只能一次享用,而您选择《消息报》——将全年享用。事情就是这样,亲爱的读者。 据报道,《消息报》的订数结果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大上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充分尊重订户(读者),不欺骗,不勉强,语言十分得体;②说理颇具匠心,语言富有鼓动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方;③巧用对比衬托手法,加强了表达效果;④故作夸张语,不乏幽默感。(只要扣住独具“匠心”来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半年前,一位日本盲人戴着手套亲密触摸我国国宝秦始皇兵马俑,此事一经曝光,立即引发公众的强烈质疑,因为触摸兵马俑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害。有关单位曾出面澄清说只是特例。然而,11月2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走进兵马俑坑,他用并未戴上手套的左手,触摸了一匹马俑的头部却无人阻止。 其实,对于残疾人等“特殊游客”可触摸文物之举无须过多苛责,此前也有先例。世界知名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就建有一个触摸式展厅,专门给视力有问题的参观者一个零距离接触文物的机会,以便让他们尽可能地对这些世界瑰宝有更深的了解。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通过材料,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感悟,然后联系现实加以阐发。该材料作文比较适宜采用的文体是议论文,一事一议,话题集中,观点鲜明。不拖泥带水,不横生枝蔓。 观点一:关爱弱势群体,彰显人性光辉。法国卢浮宫建有一个触摸式展厅,专门给视力有问题的参观者一个零距离接触文物的机会,以便使他们尽可能地对这些世界瑰宝有更深的了解,我国有关单位让日本盲人朋友戴着手套亲密触摸国宝西安秦始皇兵马俑,这些做法均属于“特例”,是将文物功能最大化,是人性化的折射。于是,我们可以把目光集中到对残疾人等“特殊游客”的特别关照上,联系现实,谈谈人文关怀,谈谈爱心传递,谈谈对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些见解。 观点二:自尊自信,不卑不亢。就法国总统萨科齐用手触摸兵马俑无人劝阻一事而言,我们看到的是少数国民对权贵的谄媚与膜拜的卑微心理。于是,我们可以这样写——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习惯于对权贵进行无原则媚拜的思维,在这种思维的作用下,“让领导高兴”“让领导满意”就成了最高原则,是否符合文物的保护原则往往就被抛在脑后。因为萨科齐贵为一国总统,就可以近距离触摸兵马俑,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对其的重视,不足以表达我们的友好与热情。在我们这里,规则往往会因人的身份和地位而改变。 要想别人更尊重我们的文化,首先我们自己必须更加尊重自己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别人热爱我们的文化,正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热爱的基础之上的。外国政要关注我们的历史文化当然得大力欢迎,在尽可能的前提下提供方便,但在文化保护原则面前,没有必要向权贵低头,这才是一种健康的文化观。 【佳作赏读】 “特权”之我见 临川一中 傅蔷 日本盲人游客被允许戴手套亲密触摸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这是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法国总统萨科齐徒手触摸兵马俑却未被阻止,这无疑是文物管理人员慑于大国总统身份而做的妥协。应当说,以上两种人员都包含着“特权”因素,只不过前者是针对弱势群体做出的高尚之举,而后者则是面对强权所做的忍让退缩。作为有良知的公民,我们应当宽容关注弱者的“特权”,坚决反对屈从于强势群体的“特权”。 关爱弱者,传递爱心,乃是一个民族和谐的标志。曾听说某市教育部门为一位残疾考生制作专门的高考桌椅,曾看见公交车上设有专门的残疾人座位,曾目睹交通繁忙处所有车辆自动停下来为一位盲人让路,曾感动于安徽金寨人石青华创办北京光爱学校,为103名无家可归的孩子建立了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关爱弱者,给予他们一些“特权”,使他们弥合身体、心灵上的创伤,享受更多的人间温情。 给弱者一个舞台,邰丽华演绎端庄静美的“千手观音”;给弱者一个赛场,残疾人运动员何军举起灿灿的金牌;给弱者一个机会,舟舟指挥一场场盛大的音乐会……给弱者以“特权”,他们的生命将拥有更多的阳光。 人人平等,蔑视特权,乃是一个国家民主的基石。朱德当年在井冈山,挑粮食,学织布,“朱德的扁担”成了我们精神的脊梁;胡长清等贪官,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任时,常常在周末用自己开了三十多年的“老爷车”载着家人外出旅游。有时他带着夫人乘专机出国访问,若不是因为公干,他还要自己掏钱付费呢。千万别以为当了多年总统的希拉克腰缠万贯,钱多得没处花,他也许比中产阶级还贫穷。在多数西方国家,出了办公室的门,哪怕你权倾朝野,在百姓眼里你也只是个普通人。总统既然是为民服务,就要付出更多,也要遵纪守法,而根本不存在什么“特权”。也许萨科齐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我们却不能做权贵的奴仆,置文物保护规则于不顾。 如果我是花,我愿做装点荒凉空谷的野百合,而不愿成为华堂富室中极尽谄媚的玫瑰;如果我是水,我愿环绕清贫村野的农田,而不愿成为豪宅庭院中强颜欢笑的喷泉。同样,我愿将更多阳光雨露奉献给弱势群体,却不愿因权势、财富的砝码倾斜了我为人处世的天平。让爱与众不同,让世界充满温暖,我们包容并给予弱者“特权”,不“挡住”他们的“阳光”。我们生而平等,做人不卑不亢,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果能如此,乃国民之幸,民族之幸,中华之幸! 【名师点评】 习作者能结合所给材料的“新闻”事实,畅所欲言,且能辩证思考,做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令人信服。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所提观点主要有二:一是“关爱弱者,传递爱心,乃是一个民族和谐的标志”,一是“人人平等,蔑视特权,乃是一个国家民主的基石”。材料翔实,论据充分,正反对比,旗帜鲜明。而整散结合的句式,生动贴切的比喻,以及排比句的巧妙运用,又为文章增色不少。应试之作,写得如此大气,如此冷静,如此辩证,实属不易。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