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第7课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B.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C.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答案】 C(A女—汝,B亡—无,D出则弟—悌) 2.下列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困(困窘,困难)而不学 敏(灵敏)以求之 六言六蔽(不能通明而滞于一域) B.其蔽也愚(愚蠢) 其蔽也荡(放浪而无所持守) 其蔽也贼(奸贼) C.则葸(畏惧) 笃(厚道)于亲 则民不偷(不厚道) D.就(接近)有道 不贰(第二次)过 远(疏远)其子 【答案】 C(A敏:勤勉,B贼:害,D贰:重复)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A.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B.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答案】 A(例句和A都是诚实,诚信,B实在,C信用,D信任) 4.下列句子中的“言”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B.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C.不学《诗》,无以言。 D.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答案】 BC(BC都是“说话”之意,A字,D记载)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B.亡之,命矣夫! C.今君乃亡赵走燕。 D.河曲智叟亡以应。 【答案】 AD(AD都同“无”,没有,B死亡,C逃跑)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两个“斯”字都当“就”讲)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B.贤贤易色。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答案】 BD(BD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8.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有了困难还不学习,老百姓就是这样的下等人。 B.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我并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我只是)喜欢古代文化、灵敏地追求它罢了。 C.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自己,现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 D.子亦有异闻乎? 译: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 【答案】 D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知之者,上也 (知道,有知识) B.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贫困) C.不如丘之好学也 (比得上) D.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狂妄) 【答案】 B(困:遇到困难。) 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 D(①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②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③④中的“好”都读“hào”,动词,喜欢、爱好。) 11.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B.居!吾语女 C.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答案】 B(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告诉。) 12.下列选项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孔子将人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只是为了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而并非突出他的等级观念。 B.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既认为自己的忠信不十分突出,又坦言自己非常好学。 C.孔子对仲由提到“六个字六种弊病”,其实是在强调不学习的危害,并且对“仁”“知”“信”“直”“勇”“刚”进行了否定。 D.孔子在这里说的学习,并非单纯地指学习知识,更主要的还是指加强道德修养。 【答案】 C(孔子并非否定那六个字(即六种品行。))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奏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①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注] ①芹曝:谦词,谓所献微不足道。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正不讳言之 讳:忌讳。 B.载于此编者,备矣 备:齐备。 C.更千五百年 更:经过。 D.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徒:白白的。 【答案】 D(徒:只是)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  ) ①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 ②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 ③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④察于动静有无之机 ⑤去耳目支离之用 ⑥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答案】 A(“察于动静有无之机”意思是“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是正确的读书方法,BCD项都含有④,故不正确。)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是秦王残暴的行为,但也有可取之处,它对于当今背理和有害的学风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藉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吾之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 【答案】 A(作者并不是赞成“焚书”,是说他能够理解许衡“焚书”一说。) 16.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承 公 命 为 序 故 及 之公 名 选 字 士 贤 浙 之 临 海 人 先 公 勿 斋 先 生 宰 新 城 遗 爱 在 民 公 称 其 家 学 云。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2)①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就多了,但说像孔子一样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备了。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 ②所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只用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 【参考译文】 自汉朝以来,有文字记录的著作繁多,累积几百上千年,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还没有停止。许文正对人说:“还必须再来一次焚书。”“焚书”这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广东左方伯陈公选取元代编修的《宋史·列传》中的《道学》一编刻版印刷,和对此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研究。《宋史》有全书在世上通行,而陈公又只专注这一编的研究。唉,我知道他的本意啊。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祥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就多了,但说像孔子一祥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备了。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孔子所说的学习,不是后世之人所说的学习。后世求学的人,只是记忆背诵罢了,只是讲究词章罢了。这样,上天所给予读书人的,本来就是茫然无知的了。什么原因呢?士人们流连于众多典籍之中,而探求研究不够深入专一,耳目述乱于各家之说,自己的智慧因而受到压抑和窒息,君子担忧这些是应该的啊。所以,秦王焚书是有错误的,君子却不忌讳谈它,不是赞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 孔子死后,他精深的言论也就消失了。经过一千五百年,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等许多学者相继兴起,在遗留下来的典籍中找到没有流传的经学著作,重新宣讲学习并传授它。载于这一编中的,已经很齐备了。即使同天地一起共享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却听说:《六经》是孔子的著作;学习的人如果只是诵读它的文字而忘记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六经》就只是一种糟粕罢了,仍然不免于在读书中丧失自己的本心。 如今《道学》这一编,杂采了众多学者做事的行为和他们著作中的言论,研究学习的人如果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在其中探求自己的内心,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致力培养内在自我,而不是用眼见耳听的东西扰乱内心,除去耳目这些表面的繁琐的功用,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那么,一打开书卷就会有所收获了。这不是说从书中得到了真谛,而是说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所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只用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这是我所想献给陈公和各地同仁的浅薄的见解。 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陈公名选,字士贤,浙江临海人。他的父亲曾在新城作县宰,对百姓的关爱深厚。陈公自称这是他的家学内容。 四、高考热点 17.以题目中要求的文字为开头,把下面的一段话组成一个单句。 在中国传统中,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个人的支配性影响的“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是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的一种学习行为。 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指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 18.某学校以“大学自主招生政策是否适宜”为主题开展辩论会。请你针对正方的陈述进行反驳。 正方观点——大学宜采用自主招生政策; 反方观点——大学不宜采用自主招生政策。 下面是正方观点陈述:大学宜采用自主招生政策。因为它不再单一看高考成绩,而是综合平时成绩和特长等来考核,这对于探索人才的多元化评价是一个重要突破。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规则,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能够给有专长的学子留更大的发展空间。 请你针对正方观点进行反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方观点:大学招生不宜采用自主招生政策。因为高考有力地维护了公平性,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权势、财富、关系的影响,是社会公平最强的守护神,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之一。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可能破坏教育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19.请仿照画线的句子,仿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连贯的排比句。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给予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启迪。李白梦游天姥山,领略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杜甫远眺泰山,渴盼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抒发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答案】 (1)苏轼深入庐山,认识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2)王安石攀登褒禅山,知晓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真谛。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国庆的时候 就是中秋的时候 中秋的时候,就是生日的时候 终于十八岁了 想想,有些伤感和无奈 岁月如流水,真可怕 十八岁,是一个好大的分水岭 十八岁,法定就成年了 可是 ,没有人比我更清楚 我依然是一个脆弱的孩子 依然要靠父母,依然要靠朋友,依然要靠…… 不过,依靠别人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呢 至少依靠不是什么坏事,总比没有依靠要强 真的,情愿,能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读了这位同龄人的十八岁生日感言,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请以“靠”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字。 【佳作赏读】 爱,我生命的港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轻舟依山傍水,听黄鹂鸣唱,看柳絮飞扬,俨然一幅恬淡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商人旅客的性命亦依托于浅海的避风港。心也一样,有了依靠,才不会空虚,有了寄托,才不会孤寂。 心泊于家,像爱的港湾泊着生命的航船,准备着扬帆竞发。船上暖意融融,爱,撑起了一片蓝天…… 真有些懊悔,贪玩的我5年前错过了父母结婚10周年纪念日。自责也不是,淡忘也不是,小小的失误令我十分不安。当年10岁的我立下誓言:要在父母结婚15周年纪念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了攒足资金,我每晚睡前会向“威尼”的肚子里投5分硬币……时间这样一年一年流逝,我越长越高,“威尼”越来越沉。 终于有一天,我的第一步计划完成了。手捧沉甸甸的“威尼”,我心中万分激动。 带着沉甸甸的希望、五光十色的梦,我极其庄重地踏入精品店。玲珑剔透的工艺品折射出太阳的七色光,悦耳的音乐激起我美妙的幻想。在货架旁,我认真地审视着每一件物品,希望有一件能令我眼前一亮。 终于,生命中的闪光点亮了起来——多么可爱的蛋糕!三只小猫偎依在一起,紧紧相靠,在照射灯的照耀下,几种淡淡的油彩铺开条条彩虹,折射出无尽的爱! “阿姨,我就要这个。”我兴奋地说,“您看多有趣:绿色的爸爸,红色的妈妈,黄色的又小又乖的我,我们一家人紧紧地依靠在甲板上。看,我们的明天多美好啊!”阿姨一边听我说一边将蛋糕打好包,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我也很有礼貌地递上了自己的“碎银”。 “这……”阿姨惊呆了。“阿姨,嫌少吗?”“不,不少,还多些……来,拿枝玫瑰,捎去我的祝福。”店里寂然了,我分明看见无数双眼睛充满了感动的泪。而我,只能默默地替父母接受这份祝福。 故事还将继续。当冬天的坚冰消融,生命的航船又将起航。靠着这份爱,我们在爱的港湾泊过一个个春秋;靠着这份爱,我将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我在心里默默祈祷:愿我的父母永远快乐!愿天下的父母永远快乐! 愿我们永远靠在这爱的港湾里享受生活的幸福! 【名师点评】 本文通过记叙来抒情,感情真挚,立意积极,构思、描述都较有特色。全文紧扣“靠”这一话题,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开头引用诗句,自然导入主旨“爱的港湾”。中间着重叙写了“我”为父母买礼物的过程,行文流畅。最后一节,照应前文,点明中心,结束全篇。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表现出较新、较高的思想境界,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点此下载】